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论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的发生机制——基于个案的课堂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09 23:14
【摘要】: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揭示出非主体性存在状态是在课堂教学参与这一主体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的视域发现,课程学术性话语与学生具象性话语之间的落差导致部分学生处于"准边缘性"的危险中,而教师工具理性取向下的师生对话模式、课堂教学制度的隐性区隔功能以及提升语言组织能力教学环节的缺失,使他们难以发展出与课程知识形态相契合的心智模式,从而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逐渐脱离教学中心,导致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现象的发生。
【图文】:

“边缘化”,话语,课堂教学,抽象性


事物的原理法则。在教师创设的开放性与思考性问题情境中,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记录、讨论与思考等活动,并能通过发表活动精致化自己的语言,也就逐渐获得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但若教师受缚于工具理性的取向,忽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则会将学生推向“边缘化”的危险境地。四、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现象的发生机制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的个案研究发现,由于学生受到课程学术性话语以及教师工具理性行为的影响,逐步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脱离了教学中心而走向边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现象的发生机制(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只发展出具象性话语模式学生群体,由于其思维模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因而当他们遭遇学术形态的课程话语时,则会陷入“准边缘性”的危险中。若教师受限于工具理性的思维,缺乏文化视野和批判性思考,则难以发现学习者心智发展模式与课程知识类型之间的符应关系,也就无法透视课程知识隐性的内在筛选法则,从而使这部分学生陷入更加不利的学习处境。教师借助课堂话语的力量形塑出立即、封闭、单向的师生对话模式,并生成课堂教学制度隐性的区隔功能。教师更关注教学效能以达成教学目标,缺乏对“准边缘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提升的关注。因而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发展出精致型话语模式,难以获得与此相应的心智能力,也就无法理解并运用抽象性、非情境性和非经验性的学术形态知识。最终,学生会因为无力应对而选择主动放弃或被动退出参与,并逐渐脱离课堂教学中心,课堂教学参与中的“边缘化”现象由此而发生。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的发生机制研究不仅有利于启发教育实践者的理论自觉性,更重要的是提升其实践能动性,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减少学生课堂教学参与?

“边缘化”,话语,课堂教学,抽象性


事物的原理法则。在教师创设的开放性与思考性问题情境中,,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记录、讨论与思考等活动,并能通过发表活动精致化自己的语言,也就逐渐获得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但若教师受缚于工具理性的取向,忽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则会将学生推向“边缘化”的危险境地。四、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现象的发生机制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的个案研究发现,由于学生受到课程学术性话语以及教师工具理性行为的影响,逐步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脱离了教学中心而走向边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现象的发生机制(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只发展出具象性话语模式学生群体,由于其思维模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因而当他们遭遇学术形态的课程话语时,则会陷入“准边缘性”的危险中。若教师受限于工具理性的思维,缺乏文化视野和批判性思考,则难以发现学习者心智发展模式与课程知识类型之间的符应关系,也就无法透视课程知识隐性的内在筛选法则,从而使这部分学生陷入更加不利的学习处境。教师借助课堂话语的力量形塑出立即、封闭、单向的师生对话模式,并生成课堂教学制度隐性的区隔功能。教师更关注教学效能以达成教学目标,缺乏对“准边缘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提升的关注。因而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发展出精致型话语模式,难以获得与此相应的心智能力,也就无法理解并运用抽象性、非情境性和非经验性的学术形态知识。最终,学生会因为无力应对而选择主动放弃或被动退出参与,并逐渐脱离课堂教学中心,课堂教学参与中的“边缘化”现象由此而发生。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边缘化”的发生机制研究不仅有利于启发教育实践者的理论自觉性,更重要的是提升其实践能动性,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减少学生课堂教学参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虹元;试论学生课堂话语权利[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07期

2 岳金春;;课堂话语的剖析——读《课程与教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08期

3 高桂平;;数字化课堂话语行为分类及方法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08期

4 余闻婧;;从课堂话语看教师的教学关注[J];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6期

5 黄焕;刘清堂;朱晓亮;王胜明;高桂平;;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话语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02期

6 魏建红;李立新;;呼唤学生课堂话语权的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3年26期

7 王彦明;;课堂话语权的辩证[J];教育科学论坛;2008年11期

8 王彦明;;课堂话语权的辨证[J];浙江教育科学;2008年06期

9 邬小学;龙红霞;;教师课堂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8期

10 袁妮娅;;《课堂话语探究——行动中的语言》评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东省诸城市教研室 李东风;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丽s

本文编号:2577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577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0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