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
发布时间:2020-03-12 23:39
【摘要】:本文旨在论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指出"核心素养"能培育健全国民与终身学习者,可作为各领域/科目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课程设计的核心。"国民核心素养"系指每一个"国民"都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具有"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之多元学习面貌。"核心素养"具有横跨各种多元社会场域与领域/科目之广度,"核心素养"可由各"领域/科目"共同实践,是跨越个别"领域/科目"的,可打破单一"领域/科目"的传统疆界,且各"领域/科目"强调的核心素养特色仍有不同,并非每一领域/科目都需包含"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等所有国民核心素养。"国民核心素养"是"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所有"领域/科目"之核心,可由各"领域/科目"共同实践,强调不同"领域/科目"都有责任共同合作培养"核心素养"。
【图文】:
图1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发架构田、吴明烈、卢美贵、方德垄陈圣谟、林永丰、陈延兴等进行的《K-12中小学课程纲要的核心素养与各领域之连贯体系研究》,建立“国民核心素养”垂直连贯体系研究成果,分龄设计四个关键教育阶段,即幼儿园、国孝国中、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国民核心素养,垂直连贯各教育阶段国民核心素养;蔡清田、陈延兴、卢美贵、方德垄陈圣谟、林永丰、李懿芳等的《K-12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透过“国民核心素养”与各领域科目课程统整研究,建立领域/科目的核心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与学习重点之连贯体系,以及蔡清田、陈伯璋、陈延兴、林永丰、卢美贵、李文富、方德垄陈圣谟、杨俊鸿、高新建、李懿芳、范信贤等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详见蔡清田所著《素养:课程改革的DNA》、《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国民核心素养: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的DNA》等书内容,简要如图2国民核心素养之重要研究沿革所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培养需秉持渐进、加广加深、跨领域/科目等原则,可透过各教育阶段的不同领域/科目的学习来达成;就国民核心素养与领域/科目的连结方式而言,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规划应结合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及各领域/科目的理念与目标,转化及发展成为“领域/科目核心素养”及学习重点。国民核心素养可以引导各领域/科目内容的发展,各阶段领域/科目的课程内涵应具体统整并融入核心素养,但各领域/科目各有其特性,因此,毋需勉强将所有九大核心素养全部纳入每一个领域/科目课程内涵。[1]—14—
图2国民核心素养之重要研究沿革“核心素养”系指于十八岁完成后期中等教育时,能学习获得三面九项的全方位“国民核心素养”,并能在社会文化脉络中,,积极地响应情境的要求与挑战,顺利完成生活任务并获得美好的理想结果之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合乎教育的认知、技能、情意等价值规范,具有教育价值功能。国民若能在社会文化脉络中,适当地运用“自主行动力”、“沟通互动力”、“社会参与力”等“终身学习者”的国民核心素养三维架构之“三力”,将能积极地响应未来理想社会生活情境要求与工作任务挑战,学习获得优质生活美好理想结果之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合乎教育的认知、技能、情意等价值规范,协助个人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进而建构“功能健全的社会”,顺利达成未来理想社会图像之“优质生活”,[2]合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学术理论依据,顺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研究趋势,具有未来学、社会建构论、知识社会学、人本主义、多—15—
本文编号:2586639
【图文】:
图1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发架构田、吴明烈、卢美贵、方德垄陈圣谟、林永丰、陈延兴等进行的《K-12中小学课程纲要的核心素养与各领域之连贯体系研究》,建立“国民核心素养”垂直连贯体系研究成果,分龄设计四个关键教育阶段,即幼儿园、国孝国中、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国民核心素养,垂直连贯各教育阶段国民核心素养;蔡清田、陈延兴、卢美贵、方德垄陈圣谟、林永丰、李懿芳等的《K-12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透过“国民核心素养”与各领域科目课程统整研究,建立领域/科目的核心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与学习重点之连贯体系,以及蔡清田、陈伯璋、陈延兴、林永丰、卢美贵、李文富、方德垄陈圣谟、杨俊鸿、高新建、李懿芳、范信贤等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详见蔡清田所著《素养:课程改革的DNA》、《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国民核心素养: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的DNA》等书内容,简要如图2国民核心素养之重要研究沿革所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培养需秉持渐进、加广加深、跨领域/科目等原则,可透过各教育阶段的不同领域/科目的学习来达成;就国民核心素养与领域/科目的连结方式而言,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规划应结合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及各领域/科目的理念与目标,转化及发展成为“领域/科目核心素养”及学习重点。国民核心素养可以引导各领域/科目内容的发展,各阶段领域/科目的课程内涵应具体统整并融入核心素养,但各领域/科目各有其特性,因此,毋需勉强将所有九大核心素养全部纳入每一个领域/科目课程内涵。[1]—14—
图2国民核心素养之重要研究沿革“核心素养”系指于十八岁完成后期中等教育时,能学习获得三面九项的全方位“国民核心素养”,并能在社会文化脉络中,,积极地响应情境的要求与挑战,顺利完成生活任务并获得美好的理想结果之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合乎教育的认知、技能、情意等价值规范,具有教育价值功能。国民若能在社会文化脉络中,适当地运用“自主行动力”、“沟通互动力”、“社会参与力”等“终身学习者”的国民核心素养三维架构之“三力”,将能积极地响应未来理想社会生活情境要求与工作任务挑战,学习获得优质生活美好理想结果之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合乎教育的认知、技能、情意等价值规范,协助个人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进而建构“功能健全的社会”,顺利达成未来理想社会图像之“优质生活”,[2]合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学术理论依据,顺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研究趋势,具有未来学、社会建构论、知识社会学、人本主义、多—15—
本文编号:2586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58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