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基

发布时间:2021-01-02 04:06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设计辅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介绍架构、功能构成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分析基于微信公共平台进行课程辅助教学优点和缺点,并展望未来发展。 

【文章来源】: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8年34期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基


图12015年6月-2018年6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规模及渗透率

公众,通讯机制,平台


?痈鹘诘愫托畔⒃吹墓?蹋?康髁?ㄓ朐偕?蝗?知负荷理论提出人的短时记忆一次只能存储5~9条信息,只能处理2~3条信息;情景认知学强调情景对写作学习和知识获取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背景和理论基础,设计开发了辅助《计算机基捶课程教学的微信公众平台,名称为“计算机基础那些事儿”,并于2015年在教学中试点使用,投放调查问卷获取学生反馈,同时查找文献,参考热点公众平台运营,进行研究。2微信公众平台设计22.1架构设计微信用户与微信公众平台的连接,采用了轻量级、松耦合架构,通讯机制如图2所示,用户提出访问公众号的请求,通过HTTP传输协议把请求发送到微信后台服务器,微信后台服务器接收消息后到公众号服务器响应消息,再回复消息至客户端。在用于《计算机基捶课程辅助教学的微信公众平台中,学生通过访问自定义菜单、输入关键字获取自动回复来进行交互,开发者可以通过登录公众号服务器进行菜单置,每次登录需获取公众平台所有者授权,比较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且为了二次开发,增加更多功能,设计编写了第三方的课程微信公众号后台管理软件。首先,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后台按系统提示在指定页设置服务器地址URL、令牌token、消息加解密密钥EncodingAESKey,建立微信公众号与课程后台管理软件的链接。之后,第三方公众号后台管理系统请求公众号服务器连接时,公众号服务器可以将GET请求发送到设置好的URL上,带上微信加密签名signature、时间戳timestamp、随机数nonce,将三个参数字符串拼接成一个字符串进行sha1加密,开发者获得加密后的字符串可与signature对比,标识该请求来源。图2微信公众平台通讯机制该第三方课程微信公众号后台

后台管理,公众,功能设计,课程


GET请求发送到设置好的URL上,带上微信加密签名signature、时间戳timestamp、随机数nonce,将三个参数字符串拼接成一个字符串进行sha1加密,开发者获得加密后的字符串可与signature对比,标识该请求来源。图2微信公众平台通讯机制该第三方课程微信公众号后台管理软件基于ASP技术,整体架构采用B/S模式下的三层体系结构,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易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课程教研组成员可以随时通过浏览器登入该系统进行教学数字化资源的添加和编辑,增加易用性。软件功能模块划分如图3所示。图3课程微信公众号后台管理软件功能模块图22.2功能设计本文中的微信公众号功能设计定位是课外辅助教学,类型是订阅号,功能设计时基于微型课程开发理论,具体设计如下:(1)消息推送模块:定时进行消息推送。《计算机基捶课时较少,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来组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来提高自身能力。订阅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条消息,但这一条消息可以含最多五项,足够课程组教师设计出经典案例,推送给学生开阔思路,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微信公共平台还可以对用户分组,受每天推送消息条数的制约,可以错期为每组推送特定的内容,使学习更加个性化。(2)知识查询模块:使用自动回复功能实现。开发者在后台设置“关键字自动回复”,学生通过直接输入关键字或者在“知识查询”菜单的知识查询列表查找关键字来实现学生和公众平台一对一的互动,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查漏补缺。《计算机基捶这门课面向大一新生,大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较好的信息素养,或不具备准确拟定关键字的能力,为了提高查询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模式探究[J]. 刘剑,于建芳,徐振国.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04)
[2]微信公众平台的角色定位与功能调适[J]. 李阳.  社会科学辑刊. 2014(02)
[3]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白浩,郝晶晶.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04)

硕士论文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型移动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 卢胜男.上海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52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952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1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