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引领新型教学方法不断革新,以“微课程”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推动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发展。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造成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微课程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实现预期学习效果。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微课程现状基础上,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替代式教学策略、产生式教学策略等为策略指导,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探究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原则及方法,包括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设计流程、开发过程、部分教案设计等环节,并根据辽阳市白塔区青年街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利用教育实验法进行教学实践应用,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上机考核成绩进行测量,最后,分析微课程教学法对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态度以及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显著改善、学习兴趣有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日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以及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实现价值。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微课程 教学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G623.5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3
- 导言13-20
- (一)选题依据13-14
- 1. 教育信息化大势所趋—微课程的崛起13
- 2.“新课标”大力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发展13-14
- 3. 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实践有待提高14
- (二)文献综述14-17
- 1. 微课程的研究现状14-16
- 2. 文献评述16-17
- (三)研究方法17-18
- 1. 文献研究法17
- 2. 调查研究法17-18
- 3. 教育实验法18
- (四)研究价值18-19
- 1. 理论价值18
- 2. 应用价值18-19
- (五)研究创新19-20
- 一、微课程概念的概述以及相关理论基础20-24
- (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概念的界定20-21
- 1. 与微课程相关概念辨析20
- 2.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定义20-21
- (二)微课程的特点21-22
- 1. 学习内容碎片化21
- 2. 学习时间零散化21
- 3.学习空间开放化21-22
- 4.学习资源情境化22
- (三)相关理论基础22-24
- 1. 建构主义理论22-23
- 2. 联通主义理论23
- 3. 新建构主义理论23-24
- 二、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24-28
-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的特点24-25
- 1. 对教学行为的导引性24-25
- 2. 结构功能的整体性25
- 3. 策略制定的可操作性25
- 4. 策略应用的灵活性25
- 5.教学策略的调控性25
- 6.教学策略的层次性25
- (二)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类型25-28
- 1. 替代式教学策略25-26
- 2.产生式教学策略26
- 3. 学会学习教学策略26-28
- 三、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28-47
- (一)小学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分析28-29
-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及目标分析29-30
-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析29
-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29-30
- (三)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原则30
- (四)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流程及方法30-46
- 1.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流程31-33
- 2. 微课程的开发过程33-35
- 3. 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部分教案设计35-46
- (五)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要点46-47
- 四、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实施及结果分析47-59
- (一)实验设计整体思路47-48
- 1.实验对象47
- 2.实验时间47
- 3.实验方法47
- 4.实验研究步骤47-48
- 5.实验研究假设48
- (二)实验准备48-49
- 1.辽阳市白塔区青年街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了解48-49
- 2.制作学生调查问卷和评价量规49
- (三)实验具体实施49-52
- 1.确定实验对象49-50
- 2.实验前学生问卷调查50-52
- 3. 实验内容52
- (四)实验数据结果分析52-58
- 1.学习兴趣与态度问卷分析53-56
- 2. 上机考核成绩分析56-58
- (五)实验结论58-59
- 结束语59-60
- 参考文献60-62
- 附录62-67
- 致谢67-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静辉;;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3期
2 程欣;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信息化;2002年10期
3 曹青松;;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体会[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11期
4 董玉东;;谈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特点及环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刘泽东;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4年33期
6 张磊;;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年04期
7 杨腾培;;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点滴[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8 谭府;;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 白凯华;;信息技术课教学要突出“三味”[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0期
10 王志勇;;谈信息技术课教学[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范薇薇;;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之探索[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2 邓毅怡;;捕捉教学创新点[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金先恒;;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及几点思考[A];2013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周瑞龙;;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A];2013年7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徐业飞;;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宋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7 庄晓红;;关于“键盘教学方法设计的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文;《翰林汇信息技术课教学系统》倡导全新的教学模式[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2 曲靖市陆良县第二中学 王丽;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3 黔西县第四中心 刘贵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4年
4 张近东;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点滴[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5 河南省鄢陵县一高 纪建阁;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探索[N];学知报;2011年
6 章国斌;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初探[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7 黄春华;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捷径[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8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中学 陈凌云;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中易忽视的问题[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9 河南省济源市第六高中 陈青莲;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N];学知报;2010年
10 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蒋菊英;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N];甘肃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奇澎;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D];渤海大学;2016年
2 郝国芳;乌海市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军;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4 陆书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冯光洁;提高乌海一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6 祝智庭;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长玲;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万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样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成林娜;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果;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1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