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
发布时间:2021-06-23 11:11
交往是一个生活气息浓厚的富有心理学意义的学术概念,其研究具有丰厚的、坚实的心理学理论背景。它是交往个体之间物质和精神的相互交换(或交流)、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的过程;它表现出人心灵上的平等、共享、竞争、合作、冲突、理解、包容等等千姿百态的丰满的心理活动和个性;它最终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成长,为完成个人人格的‘同一性’即社会化发挥重要作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更是教育个体之间的精神交流和心灵碰撞,是教育个体间有关知识信息、成长活动的交流、互动过程,它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等一切需要心理活动参与并促使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所以,交往是教育的一种美妙方式,是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但现实的交往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交往的需要是有限的,交往中存在着种种压力、心理障碍以及诸多残酷的不良惯习,因此交往在教育实践中不一定会产生如哲学所倡扬的“满足精神需要、心灵的悟对、情感的交融、民主、平等、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等等”的教育实效。那么,我们从心理学层面用交往的观点来审视和设计教育改革实践时,应保持交往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张力,理性地进行定位。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交往的心理学意义
1.1 交往的心理学释义
1.2 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对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价值
2 交往的心理学基础为教育改革突破口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1 “交往”的人性假设理论为教育改革研究交往提供了契机
2.2 交往的价值理论为教育改革研究交往提供了理论准备
2.3 走向交往--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合理有效的突破口
3 优化交往中冲突与合作的功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冲突与合作是交往的主要表现形态
3.2 教育实践中合作与冲突的低效性
3.3 合作的心理学特性及其优化
3.4 冲突的特性、作用及其功效的优化
4 控制交往消极性的负面影响,在希望中理性交往是教育改革实践的必要途径
4.1 现实交往的消极性--理性交往的必要性
4.2 排除干扰、在希望中理性交往--教育改革实践中保持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 李虹,梅锦荣. 心理科学. 2002(04)
[2]课堂教学交往中的虚假与真实[J]. 程胜,郑金洲. 教育科学研究. 2002(06)
[3]教育交往理论的拓展及实践意义[J]. 王史维.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6)
[4]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6)
[5]“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批判[J]. 张应强. 教育研究. 2001(08)
[6]小学生生活压力、学业成就与其适应行为的关系[J]. 俞国良,陈诗芳. 心理学报. 2001(04)
[7]教学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J]. 王守恒. 教育发展研究. 2001(06)
[8]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 高文. 全球教育展望. 2001(03)
[9]论教育冲突的功能[J]. 陈振中. 教育评论. 2001(01)
[10]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J]. 汪丁丁. 战略与管理. 2001(01)
本文编号:3244831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交往的心理学意义
1.1 交往的心理学释义
1.2 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对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价值
2 交往的心理学基础为教育改革突破口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1 “交往”的人性假设理论为教育改革研究交往提供了契机
2.2 交往的价值理论为教育改革研究交往提供了理论准备
2.3 走向交往--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合理有效的突破口
3 优化交往中冲突与合作的功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冲突与合作是交往的主要表现形态
3.2 教育实践中合作与冲突的低效性
3.3 合作的心理学特性及其优化
3.4 冲突的特性、作用及其功效的优化
4 控制交往消极性的负面影响,在希望中理性交往是教育改革实践的必要途径
4.1 现实交往的消极性--理性交往的必要性
4.2 排除干扰、在希望中理性交往--教育改革实践中保持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 李虹,梅锦荣. 心理科学. 2002(04)
[2]课堂教学交往中的虚假与真实[J]. 程胜,郑金洲. 教育科学研究. 2002(06)
[3]教育交往理论的拓展及实践意义[J]. 王史维.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6)
[4]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6)
[5]“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批判[J]. 张应强. 教育研究. 2001(08)
[6]小学生生活压力、学业成就与其适应行为的关系[J]. 俞国良,陈诗芳. 心理学报. 2001(04)
[7]教学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J]. 王守恒. 教育发展研究. 2001(06)
[8]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 高文. 全球教育展望. 2001(03)
[9]论教育冲突的功能[J]. 陈振中. 教育评论. 2001(01)
[10]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J]. 汪丁丁. 战略与管理. 2001(01)
本文编号:3244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24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