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系之探索

发布时间:2014-08-13 12: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开设,意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科学的世界观。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优化整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同时还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统编教材内容丰富、理论观点概括抽象,加之课时有限、各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大大增加了授课难度。因此,如何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提高学生 原理,,课的认知度,进而使“原理’,课成为铸造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思想武器,其核心是建立一个以学情、社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让学生愿学、乐意学的教学效果。

  1明确“原理”课教学任务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前提“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张雷声教授认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世界观教育是“原理”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其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核心内容。叫首先,“原理”课教学要系统介绍并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科学真理,这个知识传授是前提:其次,掌握原理的目的在于运用,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核心,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世界观教育是“原理”课教学的主线。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原理”课教学的核心任务,尽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但它本身就是对真理探索的教育。嘲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的内在统一,不能把‘‘原理”课作为单纯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要结合大学生对各种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迷茫和困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实事求是,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果来证明其科学性,从而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自觉认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其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把握以陈秉公、卢黎歌、黄立伟等为代表的学者比较分析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二者的关系,由此提出“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但在教学实践中,相当~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不健全,很难适应“原理”课教学整体性的要求,导致“原理”课经常被肢解,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化、经济学化的倾向。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片面性把握,甚至肢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系统性认知,往往课程结束了,学生仍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很难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因此,对现有课程大纲和教材的重新建构上,就要求任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做出科学的解读:

  第一,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体系上去把握其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但它又不是三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这三部分联系紧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核心,阐述了“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两大客观规律”,即自然、人类社会及思维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设想了“一个联合体”,即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深刻把握“原理”课的理论体系,结合教材和大纲,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方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分配课时。

  第二,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灵魂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在实践上,要求教师突破理论教学的固有的空洞说教,跳出对原理知识性的讲解,而从更为广阔的视界上去把握和考察在新的环境下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尤其是要避免为知识而削足适履式的实践联系,其结果必然是断章取义,令学生反感。要实现原理和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则是连接彼此的“桥梁”。所以,“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运用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灵魂”,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由此,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灵魂”,贯穿于各组成部分,否则教学体系就只能是三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只有“形”,而没有“神”。

  3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突出教学重点,关注热点第一,要突出教学重点按照程恩富教授提出的“学马列要管用、要精”

  这一基本要求,教师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教学重点,提炼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及相应的方法论。对教材进行认真梳理,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原理”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结论;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

  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包括对整个世界、对人类社会、对人的认识和思维的基本认识和根本观点三个方面,在教学中应重点阐述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唯物论观点、社会实践的观点、辩证发展的观点;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观点、两种把握世界方式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具有价值引导和思维方法培育的功能,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原理’,课教学的落脚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在阐述以上基本观点的同时,笔耕文化传播,要重点总结和运用相应的方法论。

 

  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结论,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做出的科学回答。这部分的教学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二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由此分析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客观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理论,从总体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归宿。

  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它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结论、落脚点和最本质的东西。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在社会领域里的天才发现;培养学生科学的社会主义认识观,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复杂性,培养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出发,去认识人的解放,从社会发展规律去认识共产主义预言的科学性第二,要关注热点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来自它的真理性,真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更具说服力、感染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注重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前大学生关注最多的仍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等现实问题,到底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行不行?共产党还能不能?尤其是在新世纪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在中西方经济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等交流碰撞中,大学生受到多元的价值文化的冲击,对这些问题充满着种种困惑与质疑,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严峻的“认同危机”。[3]因此,不回避,直面经济社会现实问题,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澄清和梳理,正确辨别各种社会思潮,用真理的力量来赢得学生的认同。为大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其次,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胜利的重要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时代性因子。在实际教学中多研究当前的社情、民情、国情,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善于学习思考,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及时把握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只有用发展的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解释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为学生解惑释疑。

  4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创新教学方式为保障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不仅体现在内容把握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一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由教师的单一性教学转向多维度教学。实践证明,对教学方法的多维度使用,能从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目前,综合各高校的探索来看,多维度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引导、案例启发、教与学的交互参与、兴趣研究等,这些不同的教学维度,在实践得到了较好的回应。当然,每种方法各有特点,法无定法,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二是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目前,网络化的教学,将越来越深入课堂,是推动“原理”教学的现代化力量。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在个体上体现出知识面广与思维单一的矛盾。而这这种矛盾仅仅通过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当代高校教师应该广泛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通过博客、BBS,MSN、QQ、电子邮件等方式,实现教学互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我们认为,理论教学的根基在实践教学的渗透。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社会矛盾体现出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把握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阵地,引导学生体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增强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如针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热点问题,可以采取课堂演讲、辩论、专题探究、学术报告、经典阅读等形式:而对于一些现实性较强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假期社会调研、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尤其是要增强同学们直面矛盾和问题的勇气,通过对社会实情的认知,培养当代大学生用理论武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打破传统的一卷定乾坤的做法,综合考察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教学方式来合理分配考核比例,以实现“教”与“考”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系,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艰苦的探索,也是扭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必然要求。

 



本文编号:4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4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6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