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大学生疏离感现状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3 03:1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疏离感现状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疏离感 家庭教养方式 自尊


【摘要】: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网络科技日新月异造就了一批批“低头族”、“宅男宅女”。目前,这些社会现象在大学生人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引起我们对大学生疏离感心理体验形成原因的思考。疏离感的成因分为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中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体因素中的自尊会对疏离感的形成造成重要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Alienation Scale in Adolescent Students)”、“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arenting Style Scale)”和“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对武汉市45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收集有效问卷324份,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和回归分析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对总体疏离感及其各维度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1)疏离感中的人际疏离感维度得分低于其他两个维度;总体疏离感和社会疏离感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人际疏离感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环境疏离感维度上,艺体类得分明显高于文史类和理工类;大四学生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并且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家庭教养方式、自尊和疏离感两两相关显著,自尊可以很好的预测总体疏离感及其各个维度。(3)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总体疏离感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在大学生离开家庭以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大学生疏离感仍然存在联系。本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和高自尊可以降低大学生疏离感体验,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低自尊会提升大学生的疏离感体验,家庭教养方式通过自尊影响大学生疏离感,进一步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意义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 疏离感 家庭教养方式 自尊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3
  • 2 文献综述13-21
  • 2.1 疏离感的研究13-16
  • 2.1.1 疏离感的界定13
  • 2.1.2 疏离感的结构研究13-14
  • 2.1.3 疏离感影响因素及其研究现况14-16
  • 2.2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16-17
  • 2.3 自尊的研究17
  • 2.4 疏离感、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的关系研究17-21
  • 2.4.1 疏离感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17-18
  • 2.4.2 疏离感和自尊的关系研究18-19
  • 2.4.3 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的关系研究19-21
  • 3 研究的假设和方法21-25
  • 3.1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假设21
  • 3.1.1 研究目的和意义21
  • 3.1.2 研究假设21
  • 3.2 研究方法21-25
  • 3.2.1 研究过程21-22
  • 3.2.2 研究工具22-23
  • 3.2.3 施测23
  • 3.2.4 数据分析23-25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5-39
  • 4.1 大学生疏离感现状25-29
  • 4.1.1 大学生疏离感的总体状况25-26
  • 4.1.2 大学生疏离感在独生子女、性别、专业类型、年级上的特点26-29
  • 4.2 大学生自尊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29-32
  • 4.2.1 学生自尊和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29-30
  • 4.2.2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性别、出生地变量上的特点30-32
  • 4.2.3 大学生自尊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的特点32
  • 4.3 疏离感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相关研究32-36
  • 4.3.1 疏离感及其各个维度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32-34
  • 4.3.2 疏离感及其各维度与自尊的相关34-35
  • 4.3.3 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的相关35-36
  • 4.4 自尊中介效果检验36-39
  • 5 讨论39-45
  • 5.1 大学生总体疏离感及其各维度的发展特点39
  • 5.2 大学生不同群体疏离感情况差异分析39-40
  • 5.3 大学生不同群体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情况差异分析40-41
  • 5.4 大学生疏离感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分析41-45
  • 5.4.1 家庭教养方式与疏离感的相关分析41-42
  • 5.4.2 自尊与疏离感的相关分析42-43
  • 5.4.3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尊的相关分析43
  • 5.4.4 自尊的中介作用43-45
  • 6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51
  •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51-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2 刘曦 ,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8期

3 李艳华;程利国;;香港和内地大学生疏离感状况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4 黄海;邱欣红;;贫困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1期

5 杜智娟;;大学生人际疏离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6 陈晨;嵇东海;;网络疏离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1年04期

7 雷鹏;陈旭;王雪平;谢德光;;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现状、成因及干预对策——基于城市儿童的比较研究[J];教育导刊;2011年10期

8 周亚玲;李婧;李炜;;大学生疏离感研究评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9 任菲菲;张景焕;;大学生疏离感的发展现状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雷鹏;瞿斌;陈旭;彭丽娟;邹荣;;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学校态度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利爽;方双虎;;华人留学生的疏离感调查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杨东;张进辅;;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韩笑;姚本先;;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杨帮琰;;中学生疏离感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统合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胡平;;工作群体疏离感的收入成因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姚本先;韩笑;;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编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寇冬泉;;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与学习幸福感的追踪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徐夫真;张文新;王立花;刘晓峰;范琪;孙君;;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徐夫真;张文新;陈英敏;;青少年疏离感与其家庭功能、同伴接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美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实事[N];中山日报;2007年

2 刘武俊;用法眼解读社会[N];中国邮政报;2003年

3 许們們,

本文编号:512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512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e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