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社会秩序与政府职责——以北平市第二民众教育馆附设影院风波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7-08-23 03:08

  本文关键词:社会秩序与政府职责——以北平市第二民众教育馆附设影院风波为中心


  更多相关文章: 北平民众教育馆 影剧院 地方公产 社会秩序 政府职责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权势介入并主导社会教育,作为其中心机构的民众教育馆,假址文庙、贡院、会馆、公园等地方公产作为馆舍层见迭出,而这些地方公产的文化象征意义多亦能与民众教育馆事业相得益彰。抗战结束后,各地民众教育馆回迁、恢复时亦循例而行,但不少地区却出现推诿或抵制等困局,其中以北平市第二民众教育馆迁址正阳门箭楼最具代表性,北平市警察局联袂社会局,借该馆附设电影院开幕例行检查契机,牵扯出"火警之虞"、"防务有违"、"影响社会治安"等社会秩序问题。根据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本文还原该事件始末。认为北平市第二民众教育馆附设影院风波不仅仅是箭楼城防作用及象征意义、票价盈利等问题,更是警察局与教育局等政府机关对地方公共事业的办理权及地方公产使用权的争夺,北平市政府处理态度凸显了特殊历史条件下对政府职责与行为的一种秩序回归。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北平民众教育馆 影剧院 地方公产 社会秩序 政府职责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JYC88011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SKZZY201404)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1946年9月,北平市第二民众教育馆在馆长李uo蔚的斡旋下,从原址扬州会馆迁入正阳门箭楼。这座始建于明正统四年,经过数次修葺、有着“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的四层建筑,被该馆作了如此布局:“第一层开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慧梅;;从馆舍设置看民众教育馆的教育意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喜凤;;抗战时期湘西民众教育馆与民众教育的开展[J];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2 熊文渊;;抗战前广东的民众教育馆[J];教育评论;2012年05期

3 毛文君;20世纪20-30年代的成都市民众教育馆[J];文史杂志;2002年01期

4 毛文君;;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发展及活动述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毛文君;赵可;;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实施效果有限的原因探析——以民众教育馆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6 周慧梅;;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变迁的制度分析[J];教育学报;2008年02期

7 郭旭;;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始末[J];贵阳文史;2009年02期

8 赵倩;;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发展(1933~1937)[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李冬梅;;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举步维艰的缘由[J];求索;2010年12期

10 李冬梅;;民国时期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探微——以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为个案[J];镇江高专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张廷银;晚清及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事业[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任宝祯;七十年前的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N];联合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煜;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D];苏州大学;2012年

2 张研;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的社会教育[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D];四川大学;2002年

2 张本一;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赵玮;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雷正群;贵州民众教育馆与民众生活研究(1975-1949)[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业廷;青岛市立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于文哲;湖北省立实验民众教育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鹏;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研究(1929-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曹丽娟;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研究(1933-1937)[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吴善家;陕西省民众教育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贺培东;青岛社会教育研究(1929-1937)[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2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722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5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