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12:16

  本文关键词: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父亲缺位 留守初中生 应对方式 孤独感


【摘要】:在当今社会,由于农村、城镇部分人口流动、外出工作造成留守儿童人数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在缺失家庭的生活、学习、情感已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者父亲、母亲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或城镇生活的儿童。他们一般是由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甚至是父母的朋友照顾。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目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很广泛,但是对留守初中生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初中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变化的研究意义非常重要。父亲缺位在国内外的叫法不同,又称父亲缺席或者是父亲缺失。指的是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当中,很少得到或是得不到父亲的爱。父亲的外出务工、分居、离婚甚至死亡等因素造成儿章缺少父亲教育。主要表现在,父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或者没有参与其中,对子女的教育、情感交流时间的投入不足,甚至从来没有进行进行教育和情感交流。由于社会普遍思维,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可能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子女的教育教养任务中。而母亲的角色并不能取代父亲,所以父亲教育、父亲参与的话题日益受到重视,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用初中生父亲缺位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852名广西、广东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父亲缺位、应对方式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了解目前留守初中生父亲缺位的基本情况;丰富国内关于留守初中生父亲缺位领域的研究;探讨留守初中生父亲缺位对初中生孤独感、应对方式的影响,丰富父亲缺位与孤独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考察留守仞中尘父亲缺位、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促进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应对方式之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二采用了个案与访谈分析法,对留守初中尘和非留守初中生、父亲不缺位的初中生和父亲缺位的初中生进行调查了解。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留守初中生在父亲缺位的状态下,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留守女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受父亲缺位的影响较大。2、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同伴关系评价上的差异性最显著。3、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积极应对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4、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应对方式呈现相关。孤独感总分与应对方式总分及积极应对、积极问题关注和积极情绪关注呈负相关;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积极问题关注和积极情绪关注维度与孤独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5、父亲缺位的留守初中生在父亲外出务工后,与父亲的情感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父亲缺位 留守初中生 应对方式 孤独感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
  • 1 文献综述9-15
  • 1.1 父亲缺位9-10
  • 1.1.1 父亲缺位的概念9
  • 1.1.2 父亲缺位的测量9-10
  • 1.1.3 父亲缺位的相关研究10
  • 1.2 孤独感10-12
  • 1.2.1 孤独感的概念10-11
  • 1.2.2 孤独感的测量11
  • 1.2.3 孤独感的相关研究11-12
  • 1.3 应对方式12-13
  • 1.3.1 应对方式的概念12
  • 1.3.2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12-13
  • 1.4 父亲缺位、孤独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13-15
  • 1.4.1 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13
  • 1.4.2 父亲缺位与应对方式的关系13-14
  • 1.4.3 父亲缺位与孤独感的关系14-15
  • 2 问题提出15
  • 2.1 已有研究不足15
  • 2.2 本研究的意义15
  • 2.2.1 现实意义15
  • 3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15-19
  • 3.1 研究目的15-16
  • 3.2 研究假设16
  • 3.3 研究方法16-17
  • 3.3.1 研究对象16-17
  • 3.4 研究工具17-18
  • 3.4.1 《父亲缺位调查问卷》17
  • 3.4.2 《中学生孤独量表》17
  • 3.4.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17-18
  • 3.5 研究程序18-19
  • 4 结果与分析19-36
  • 4.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汁19
  • 4.1.1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基本状况19
  • 4.1.2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状况19
  • 4.2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19-22
  • 4.2.1 小结22
  • 4.3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状况22-25
  • 4.3.1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差异比较23-24
  • 4.3.2 父亲缺位下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24
  • 4.3.3 父亲缺位各因素下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状况24-25
  • 4.3.4 小结25
  • 4.4 父亲缺位下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状况25-29
  • 4.4.1 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维度的差异比较25-27
  • 4.4.2 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应对方式五个维度差异比较27
  • 4.4.3 留守男生与留守女生应对方式维度差异比较27-28
  • 4.4.4 父亲缺位下不同年级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五个维度的差异比较28
  • 4.4.5 父亲不同文化下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28
  • 4.4.6 对父亲外出务工不同态度下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差异比较28-29
  • 4.5 相关分析29
  • 4.5.1 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29
  • 4.6 父亲缺位问卷的结果分析29-36
  • 4.6.1 留守初中生父母文化程度基本情况30
  • 4.6.2 留守初中生父亲外出务工情况30-31
  • 4.6.3 父亲外出务工对留守初中生与父亲情感的影响分析31-34
  • 4.6.4 父亲外出务工后留守初中生与母亲的关系34-36
  • 5 案例与访谈分析36-42
  • 5.1 案例36-38
  • 5.1.1 案例介绍36-37
  • 5.1.2 案例分析37-38
  • 5.2 个案访谈38-42
  • 5.2.1 访谈介绍38
  • 5.2.2 访谈内容38-40
  • 5.2.3 访谈分析40-42
  • 6 讨论42-47
  • 6.1 父亲缺位对留守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42-43
  • 6.2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状况43-44
  • 6.3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的应对方式44
  • 6.4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44-45
  • 6.5 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与父亲的情感分析45
  • 6.6 研究的不足和启示45-47
  • 6.6.1 研究的不足45-46
  • 6.6.2 研究的启示46-47
  • 7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一51-55
  • 附录二55-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15期

2 杨明明;康复专业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回归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3 胡智惠;;大学生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单常艳;张秀秋;郭瞻予;;应对方式研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李玲;王站站;;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梁执群,卢莉;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7 欧阳常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应对教育[J];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04期

8 蒋奖;董娇;王荣;;工作场所欺负与员工抑郁和工作满意度: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8期

9 邓春暖;陶云;潘向明;李伦琼;;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雷晓梅,何宏灵,杨玉凤;1083名中学生“非典”流行期间心理行为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艳梅;;公正世界信念与中学生在校苦恼、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黄静仪;许向红;滕月;林咏芝;彭迈克;;中国人应对方式:文化对应对方式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严茹;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静雯;父亲缺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梁宏;成年人的生命意义及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年

4 胡小兵;大学生自我同情、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3年

5 张爱平;高中生应对方式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杨光;高职生就业压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7 朱翠英;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9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809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0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