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的师德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视域下的师德构建研究
【摘要】:现代性是一种肇始于启蒙运动的以理性和自由为根本特征的历史性概念,它在对传统的反叛和颠覆中获得成长,提倡人的理性力量和个体自由;现代性也是一种观念、思想和态度,一种行为举止的方式,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它渗透在现代的经济、政治制度中以及艺术、文学等人文环境中。师德的构建并不仅仅局囿于教育环境之内,应该充分考虑现代性这一时代背景。本研究致力于扩大师德研究的视角,站在现代性的视域下去思考师德构建的问题,通过对现代教师所处的道德环境进行分析,关注教师的道德实践,寻找教师在现代性的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境,从而正确分析现代师德的形成机理以及寻找师德构建的有效路径。师德本身是一种生活实践,内在表现为教师的道德认知,外在表现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同时,现代性作为一种背景性的影响因素,对于教师的影响,同样是内在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方式,外在表现为教师的行为表现。因此,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结合现代性的相关理论,以山西省运城市A中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师德研究的背景,体现在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在现代生活中的师德形象、教育环境内的现代性元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表现在传统伦理的失势、自然欲望解放的“市民社会”和“效率优先”的生存法则;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表现为身份缺失后的契约精神以及自由世界的个人权利观念;师德形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引起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观念,或被神圣化或被妖魔化;教育环境内的现代性因素表现为教育体制的市场化和教师的工具化、教师自我实现的主体化和身份认同的缺失化。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现代师德构建的背景,为本研究师德现状的捕捉提供了背景支撑。本研究从私域和公域、自由和规范、功利和责任三个维度阐释现代师德的现状以及遇到的困境。师德在私域和公域方面表现为私域里作为人的教师:生活压力的凸显、教师职业的功能化,公域里作为教师的人:热爱学生的意义转变、同事关系背后的个人谋划、学校制度束缚下的教师倦怠:师德在自由和规范方面表现在,一方面,教师自由本身是矛盾对立的,教师在教育环境内“不自由”,而在本职工作之外“太自由”,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整体上的自由取向又导致了规范的式微,师德规范表现出高标准和低约束力。功利和责任方面表现为,一方面,教师有个人“功利心”容易忽视教育本真的幸福意蕴,另一方面,教育本真意味着教师的教育责任,但在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教育责任表现为契约型的“教书”意识和力不从心的“育人”行动。本研究总结出现代师德构建有两个维度的诉求,一是,师德的“应然”价值是师德构建应该追求的目标,体现在师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师德是教师自我实现的先决条件、师德是社会道德环境构建的枢纽。二是,现代性带给师德的“实然”诉求,表现为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减轻教师的道德重负。最后,本研究的结论表现在现代师德构建的共同体思维及其策略,现代师德构建的原则应该是与传统师德相统一、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与教师生活相统一。具体的策略表现在,一是,在社会共同体层面,要建立教师利益保障机制,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共在,并且重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成目的性和可行性的统一;二是,在学校共同体层面,要制定合理的学校制度,明确师德的自由界限,并且创立教师的道德文化,影响教师的道德实践;三是,在师生共同体层面,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并且寻找学生的价值需求,反哺教师的德性养成。
【关键词】:师德 现代性 共同体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51.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6
- 一、选题缘由11-13
- (一) 关注时代变迁下的教师11
- (二) 关注“他者”眼中的师德形象11-12
- (三) 关注师德建设的举步维艰12-13
- 二、研究意义13
- (一) 转换师德研究的视角,关注师德构建的时代特征13
- (二) 基于教师实际的道德生活,有助于教师的道德实践13
- 三、文献综述13-23
- (一) 师德的相关研究13-21
- (二) 现代性相关理论21-22
- (三) 小结22-23
- 四、概念界定23
- (一) 现代性23
- (二) 师德23
-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23-26
- (一) 研究对象23-24
- (二) 研究方法24-26
- 第1章 现代师德构建的背景26-36
- 一、洞察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向26-29
- (一) 传统伦理的失势26-27
- (二) 自然欲望解放的“市民社会”27-28
- (三) “效率优先”的生存法则28-29
- 二、窥探现代人的精神世界29-31
- (一) 身份缺失后的契约精神29-30
- (二) 自由世界的个人权利观念30-31
- 三、现时代公众舆论中的师德形象31-33
- (一) 被神圣化的师德形象31-32
- (二) 被妖魔化的师德形象32-33
- 四、教育环境内的现代性表征33-36
- (一) 教育体制的市场化和教师的工具化33-34
- (二) 教师自我实现的主体化和身份认同的缺失化34-36
- 第2章 师德:私域与公域36-47
- 一、私域里作为人的教师36-40
- (一) 教师生活压力凸显36-38
- (二) 教师职业的功能化38-40
- 二、公域里作为教师的人40-45
- (一) 热爱学生的意义转变40-42
- (二) 同事关系背后的个人谋划42-44
- (三) 学校制度束缚下的教师倦怠44-45
- 三、小结45-47
- 第3章 师德:自由与规范47-60
- 一、矛盾对立的教师自由47-52
- (一) 教育环境里的“不自由”47-49
- (二) 本职工作外的“太自由”49-52
- 二、自由世界的规范式微52-58
- (一) 师德规范的高标准52-55
- (二) 师德规范的低约束力55-58
- 三、小结58-60
- 第4章 师德:功利与责任60-69
- 一、教师幸福的功利色彩60-64
- (一) 教师个人的“功利心”60-62
- (二) 教育本真的幸福意蕴62-64
- 二、“功利”背后的责任弱化64-68
- (一) 契约型的“教书”意识65-66
- (二) 力不从心的“育人”行动66-68
- 三、小结68-69
- 第5章 现代师德构建的双重诉求69-77
- 一、师德的“应然”价值诉求69-75
- (一) 师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69-72
- (二) 师德是教师自我实现的先决条件72-73
- (三) 师德是社会道德环境构建的枢纽73-75
- 二、师德的“实然”现代性诉求75-77
- (一) 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75-76
- (二) 减轻教师的道德重负76-77
- 第6章 现代师德构建的共同体思维及其策略77-87
- 一、共同体思维下的师德构建原则77-79
- (一) 与传统师德相统一77-78
- (二) 与教育实践相统一78-79
- (三) 与教师生活相统一79
- 二、社会共同体:师德构建的外在条件79-82
- (一) 建立教师利益保障机制,实现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共在79-80
- (二) 重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成目的性和可行性的统一80-82
- 三、学校共同体:师德构建的内在标准82-85
- (一) 制定合理的学校制度,明确师德的自由界限82-83
- (二) 创立教师的道德文化,影响教师的道德实践83-85
- 四、师生共同体:师德构建的本质要求85-87
- (一)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提高教师的责任感85-86
- (二) 寻找学生的价值需求,反哺教师的德性养成86-87
- 参考文献87-92
- 附录 访谈提纲92-9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93-94
- 后记94-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隆;师德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J];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索向兴,王凤民;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3 皮家胜;加强师德建设的时代与现实依据[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徐爱斌,任云华;师德与人格[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5 张怀珠;“师德”溯源[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年03期
6 周奇,陈旭;公民道德与师德规范[J];教育探索;2002年12期
7 符斌;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年S1期
8 李霜;师德必须是满分[J];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05期
9 蔡勤勤,韩忆贫;师德及师德建设浅见[J];常州师专学报(综合版);2002年06期
10 石炳生;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旭;;加强师德建设 塑造完美人格 提高育人办园水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2 陈洪林;;高校增强师德建设实效性的若干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5年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侯丽华;;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设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4 李正学;杨义文;运兆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师德建设的基石[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5 张淑玲;;教师道德评价的认识与探索——教师道德评价多样性的研究课题,关于师德评价定义内容及方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年
6 王海英;;师德体会[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7 谢丽惠;;师德的灵魂在于为人师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徐世辉;;守住师德底线——80个分数后的理性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年
9 高旭;;加强师德建设 塑造完美人格 提高育人办园水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10 张淑玲;;教师道德评价的认识与探索——教师道德评价多样性的研究课题,关于师德评价定义内容及方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友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研究》副总编、《中国德育》常务副主编;把师德持续地嵌在道德高地上[N];中国教育报;2012年
2 钱兆成;对“师德”也应依法而治[N];学习时报;2013年
3 里言;教师“破终身”倒逼师德“立终身”[N];辽宁日报;2014年
4 陈雍君;打破行政化才能师德规范化[N];科技日报;2014年
5 李劭强;师德不能“退休”[N];嘉兴日报;2014年
6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毓s,
本文编号:865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86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