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问题检视
本文关键词:校园欺凌问题检视
【摘要】:校园欺凌本质上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其不仅对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直接伤害,也对欺凌者本身产生伤害,甚至对学校、家庭和社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当前特定的时代特征、不健康的网络环境、学校管理缺失、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某些身心成长特点和政府相应政策法规的缺失等都是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校园欺凌问题的应对应明确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相关主体责任,构建校园欺凌问题治理的统筹协调机制。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危害 原因 主体责任 统筹协调
【分类号】:G474
【正文快照】: 相关研究表明,“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发生数量一直都没有下降过”[1]。而相关调查也显示我国“约19%的初中和小学生卷入欺凌或受欺凌问题”[2]。校园欺凌行为严重侵害了学生权益,甚至直接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给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带来较大危害,对此应给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顾晓伟;徐琦;;美国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01期
2 燕道成;;精神麻醉: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02期
3 许亮文;刘婷婕;瞿旭平;朱洁;朱勇飞;马海燕;何华明;;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困难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08期
4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5 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张良才;继承家教传统 深化家教改革[J];教育研究;2000年09期
7 汪宇峰;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1999年04期
8 林宏;社区环境与儿童成长[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继宇;谢宇;瞿华礼;刘宗胜;王毓杰;;中国学生欺负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年11期
2 李汉学;;校园欺凌问题检视[J];当代教育论坛;2016年05期
3 李颖;;高校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年09期
4 王智超;;新时期学校欺负问题原因解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09期
5 谢家树;谢璐;Chunyan Yang;George G.Bear;凌宇;;中美青少年校园欺负受害问题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04期
6 张文娟;马晓春;;青少年早期欺负参与角色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同伴网络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16年02期
7 陈秀春;;从心理学角度探析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欺负行为的产生与对策[J];职业;2016年03期
8 赵景欣;杨萍;赵喜佳;张文新;;早期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抑郁:自尊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01期
9 刘俊娉;梁辉;;五年制高职生欺负行为现状及对策——以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10 徐凯;;洛阳市中学生攻击性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燕;;暴力性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04期
2 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孙召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独行客——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J];青年探索;2005年03期
4 易小燕;美国中学生行为特征与身心健康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02期
5 熊晶晶;解析电子游戏与电子游戏中的暴力[J];台声.新视角;2005年01期
6 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1期
8 张文新,谷传华,王美萍,王益文,Kevin Jones;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9 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02期
10 张文新,武建芬,程学超;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志强;;关系和结构视角下的利益问题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03期
2 常馨毓;;统筹协调利益关系的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8期
3 王力丁;在首都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J];;年期
,本文编号:908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90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