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儿童对欺负行为的归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00:03
本文关键词:4-6岁儿童对欺负行为的归因研究
【摘要】:欺负行为是儿童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攻击行为。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儿童与同伴之间发生推搡、抢夺、嘲笑、排斥等不同表现形式的欺负行为。甚至不少儿童长期忍受同伴的欺负并表现出退缩、焦虑、同伴拒绝等诸多问题,而有的儿童则借助自身优势或群体优势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并表现出攻击性倾向,无论对欺负者、受欺负者还是旁观者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对卷入欺负行为的儿童的认知过程考察将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儿童欺负行为发生的根本动机,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干预策略,改善儿童行为,达到干预的最佳效果。归因(Attribution)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推测和因果解释。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者认为,具有欺负行为的儿童存在社会认知上的缺陷或偏见,倾向于将他人的意图归因为敌意意图而导致行为问题的发生。[1]近期有研究者发现,欺负者的工具性动机(如获得社会地位或获取他人物品)会诱使他们欺负他人。[2]因此,从归因的角度探究儿童欺负行为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欺负行为发生的本质特点,及时掌握儿童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积极的归因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选取三所幼儿园共185名4-6岁儿童为被试。其中,中班102名,大班83名。被试中男孩名98名(占53%),女孩87名(占47%),被试最小年龄3.96岁,最大年龄6.95岁,平均年龄5.03±0.82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4-6岁儿童对欺负行为的归因进行质性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儿童欺负行为的建议和策略。研究结果:第一,4-6岁儿童将欺负行为归因于欺负者、受欺负者、社会环境,另有部分儿童不会归因。第二,4-6岁儿童对欺负行为的归因无年龄差异。第三,4-6岁儿童对欺负行为的归因无性别差异。第四,不同欺负角色类型儿童对欺负行为的归因存在显著。与受侵害者相比,欺负者、未参与者都倾向于将欺负行为归因于社会环境。
【关键词】:儿童 欺负行为 归因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9-19
- 1 儿童欺负行为及归因的概述9-16
- 1.1 欺负行为的概述9-13
- 1.2 归因的概述13-14
- 1.3 儿童归因能力的发展特点14-15
- 1.4 归因的研究方法与测评工具15-16
- 2 儿童对欺负行为归因的研究现状16-17
- 3 问题提出17-19
- 3.1 已有研究评析17-18
- 3.2 本论文拟研究的主要问题18
- 3.3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方法18
- 3.4 研究意义18-19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19-27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19
- 1.1 研究目的19
- 1.2 研究假设19
- 2 研究方法19-22
- 2.1 研究对象19
- 2.2 研究变量测评方法与测评工具19-20
- 2.3 施测方法与程序20-21
- 2.4 统计处理21-22
- 3 研究结果22-27
- 3.1 儿童对欺负行为归因的类型分析22-26
- 3.2 不同性别儿童对欺负行为的归因特征26
- 3.3 不同欺负角色类型儿童对欺负行为的归因特征26-27
- 第三部分 讨论27-39
- 1 4-6 岁儿童对欺负行为的归因方式分布27-36
- 1.1 4-6 岁儿童将欺负行为归因于欺负者的结果分析29-33
- 1.2 4-6 岁儿童将欺负行为归因于受欺负者的结果分析33-34
- 1.3 4-6 岁儿童将欺负行为归因于社会环境的结果分析34-36
- 2 不同年龄儿童对欺负行为归因的特点36-37
- 3 不同性别儿童对欺负行为归因的特点37
- 4 不同欺负角色类型儿童对欺负行为归因的特点37-39
- 第四部分 教育建议39-42
- 1 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欺负行为39-40
- 2 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无差别归因训练40
- 3 对不同性别儿童进行无差别归因训练40-41
- 4 对不同欺负角色儿童进行个别化归因训练41-42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及对本研究的反思42-43
- 1 研究结论42
- 2 本研究的反思42-43
- 注释43-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52-54
- 在读期间发表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会芹;纪林芹;陈亮;张文新;;3~5岁儿童对同伴侵害归因的特征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3期
2 徐伟;韩仁生;;5-7岁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发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3 徐伟;黄车白;;5-7岁儿童特质理解的心理理论的发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4 韩仁生;王倩;;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5 王纯;张宁;;归因方式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5期
6 刘国雄;方富熹;赵佳;;幼儿对不同情境中的情绪认知及其归因[J];心理学报;2006年02期
7 徐琴美,鞠晓辉;7~11岁小学生对学习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反应与情绪归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8 王中杰,刘华山;校园欺负中的欺负/受欺负者和旁观者群体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1期
9 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10 谷传华,张文新,秦丽丽;儿童期负研究的问题与前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932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93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