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06:08
本文关键词: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手机使用问题是他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发生手机依赖,可能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手机依赖是指过度使用手机,对手机使用行为不能有效控制并表现出来的一种痴迷状态手机依赖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严重时甚至使个体社会功能受到损伤,影响其正常生活。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的一种态度,指的是个体既能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能接受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的一切都能认可其正面价值,对身体、能力、品德等现实状况完全接纳。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遭受危险、重大压力或逆境时,个体各种能力发生动态交互作用,使个体良好适应并迅速恢复的过程。心理弹性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自我接纳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手机依赖量表对573名中职生施测,深入探讨了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现状及相互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 (1)部分中职生不存在手机依赖,中职生自我接纳水平较低,心理弹性程度较高。 (2)中职生手机依赖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和是否班干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年级上差异较为显著。在年级和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其他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中职生手机依赖在年级的主效应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也比较显著。 (3)中职生的自我接纳程度在生源地、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不同年级上差异显著;在是否班干部上差异显著。对中职生自我接纳的主要影响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中职生自我接纳在年级和是否班干部上的主效应显著,,因子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4)中职生的心理弹性中个人力因子在性别、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在是否班干部上差异显著。中职生的心理弹性中支持力因子在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班干部上差异显著。个人力因子在生源地和是否班干部上的主效应显著,因子间交互作用不显著。支持力因子在性别和是否班干部上的主效应显著,因子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5)手机依赖总分及各因子与自我接纳之间成显著的负相关;手机依赖总分及各因子与心理弹性之间成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接纳和心理弹性之间成显著的正相关。 (6)自我接纳对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能够预测手机依赖。心理弹性中个人力因子对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 (7)支持力在自我接纳和手机依赖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关键词】:中职生 自我接纳 心理弹性 手机依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1. 文献综述12-27
- 1.1 中职生的界定12-13
- 1.2 手机依赖概述13-19
- 1.2.1 手机依赖概念的界定13-14
- 1.2.2 手机依赖的维度及测量14-15
- 1.2.3 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15-19
- 1.3 自我接纳的研究19-22
- 1.3.1 自我接纳的定义19-20
- 1.3.2 自我接纳的测量20
- 1.3.3 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20-22
- 1.4 心理弹性概述22-26
- 1.4.1 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22-24
- 1.4.2 心理弹性的测量24
- 1.4.3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24-26
- 1.5 自我接纳、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26-27
- 1.5.1 手机依赖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26
- 1.5.2 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26
- 1.5.3 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26-27
- 2. 问题的提出27-29
- 2.1 研究意义28
- 2.1.1 理论意义28
- 2.1.2 实践意义28
- 2.2 研究假设28-29
- 3. 研究方法29-30
- 3.1 研究对象29
- 3.2 研究工具29-30
- 3.2.1 人口统计学信息调查表29
- 3.2.2 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29-30
- 3.2.3 自我接纳问卷(SAQ)30
- 3.2.4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30
- 3.3 施测程序30
- 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30
- 4. 研究结果30-44
- 4.1 中职生手机依赖的调查结果30-33
- 4.1.1 中职生手机依赖总体情况30-31
- 4.1.2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31-32
- 4.1.3 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多因素方差分析32-33
- 4.2 中职生自我接纳的研究分析33-37
- 4.2.1 中职生自我接纳的总体情况33
- 4.2.2 中职生自我接纳总分及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33-35
- 4.2.3 中职生自我接纳总分及各因子的多因素方差分析35-37
- 4.3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研究结果37-41
- 4.3.1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总体情况37-38
- 4.3.2 中职生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38-40
- 4.3.3 中职生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的多因素方差分析40-41
- 4.4 中职生手机依赖、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41-44
- 4.4.1 中职生手机依赖、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41-42
- 4.4.2 中职生手机依赖、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42
- 4.4.3 心理弹性对自我接纳和手机依赖的中介效应检验42-44
- 5.讨论与建议44-50
- 5.1 中职生手机依赖的特点44-45
- 5.1.1 中职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状况分析44
- 5.1.2 中职生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44-45
- 5.2 中职生自我接纳的特点45-46
- 5.2.1 中职生自我接纳的总体状况分析45
- 5.2.2 中职生自我接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45-46
- 5.3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特点46-47
- 5.3.1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分析46
- 5.3.2 中职生心理弹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46-47
- 5.4 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特点47
- 5.4.1 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和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47
- 5.4.2 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和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47
- 5.4.3 心理弹性对自我接纳和手机依赖的中介效应检验47
- 5.5 建议47-50
- 5.5.1 提升中职生的自我接纳能力,降低手机依赖程度49-50
- 5.5.2 增强中职生的心理弹性,减少手机依赖现象50
- 6. 研究结论50-51
-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7
- 附录57-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4期
2 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年03期
3 秦曙;;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02期
4 陈才连;;中职生与手机[J];大众科技;2010年09期
5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7 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8 雷万胜;陈栩;陈锦添;;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9 ;学会自我接纳[J];科技潮;2004年03期
10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中职生自我接纳、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26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