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21:22

  本文关键词: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心理弹性是伴随着积极心理学而日益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在不利情境中,个体将会调动内部和外部资源,以达到寻求适应的目的,此即是心理弹性产生的过程。心理弹性多关注个体积极的方面,,摆脱了以往只关注消极方面的探索,极大地促进了心理学朝着更为全面、系统的的方向发展。 失恋是大学生群体中极易出现的情感危机,也是高校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过去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研究多集中于对失恋大学生消极特征的描述和分析,而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积极心理特征的探究。本研究试图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关注失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对失恋大学生适应失恋挫折的能力予以肯定。探讨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建构的保护性因素。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心理健康的视角,选取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高分组31名,心理弹性低分组6名,根据自拟的访谈提纲,对其进行深度访谈,然后对访谈录音进行逐字转录,随即借助质性研究软件Nvivo7.0并结合扎根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将整理出的文本材料进行系统的编码和分析,进而获得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结果显示,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主要从个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共包括六个因素二十个因子,具体如下: 个人内部因素:主要从认知、行为、内心资源、能力四个方面加以考察。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对失恋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关注积极成长、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理清失恋原因;行为因素包括情绪宣泄和丰富自我生活;内心资源包括具有社会和自我推崇的特征和心态、兴趣广泛、对未来的期望三方面;能力主要是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外部因素:主要从外界社会支持和成长中的积极因素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外界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成员支持、朋友同辈支持、高校相关人员如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的支持;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包括父母可起保护作用的积极特征、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良性人际交往圈和丰富的学校资源四个因子。 最后,本研究在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思考、总结和分析,在已有和相对成熟的心理弹性模型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补充,得出适合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模型。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对失恋大学生及关心失恋大学生的有关人士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字 失恋大学生 心理弹性 质性研究 保护性因素 心理弹性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3
  • 1.1 研究的背景10
  • 1.2 问题的提出10-11
  • 1.3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11-13
  • 2 研究综述13-22
  • 2.1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13-20
  • 2.1.1 研究的起源13
  • 2.1.2 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13-14
  • 2.1.3 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14-15
  • 2.1.4 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15-18
  • 2.1.5 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研究18-20
  • 2.2 大学生失恋的相关研究20-22
  • 2.2.1 失恋现象20
  • 2.2.2 失恋的原因20
  • 2.2.3 失恋后的心理和行为及状态调试20-22
  • 3 研究构想和研究设计22-28
  • 3.1 研究目的22
  • 3.2 研究方法22
  • 3.3 研究工具22-23
  • 3.3.1 症状自评量表22-23
  • 3.3.2 访谈大纲23
  • 3.3.3 研究者23
  • 3.4 研究程序23-28
  • 3.4.1 准备阶段23-25
  • 3.4.2 资料收集阶段25
  • 3.4.3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25-28
  • 4 质的研究结果与分析28-48
  • 4.1 大学生失恋后的消极负性反应28-29
  • 4.2 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分析29-47
  • 4.2.1 认知因素29-33
  • 4.2.2 行为因素33-35
  • 4.2.3 心理资源35-38
  • 4.2.4 能力因素38-41
  • 4.2.5 社会支持41-43
  • 4.2.6 成长中的积极因素43-47
  • 4.3 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模型的构建47-48
  • 5 讨论48-52
  • 5.1 大学生失恋后产生的消极影响48
  • 5.2 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48-52
  • 5.2.1 个人内部因素49-50
  • 5.2.2 外部因素50-52
  • 6 结论和建议52-55
  • 6.1 结论52
  • 6.2 建议52-55
  • 6.2.1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待失恋大学生心理健康52-53
  • 6.2.2 对失恋大学生的建议53
  • 6.2.3 对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者和高校的建议53-54
  • 6.2.4 对家长的建议54-55
  • 7 反思和展望55-56
  • 7.1 研究的创新之处55
  • 7.2 研究的局限55
  • 7.3 研究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一59-61
  • 附录二61-62
  • 致谢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魁;李建军;;浅析大学生失恋的心理因素及状态调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8期

2 胡娟;8例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3 孟庆恩;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6期

4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5 贺豪振;浅议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咨询干预[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11期

6 张海音;;大学生失恋心理透析及疏导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8年36期

7 蒋春雷,濮宁镇,张佳春;大学生自杀心理及危机干预对策[J];中国校医;2002年01期

8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9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10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失恋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11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