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7 13:34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智力理论和智商测试手段,加德纳本人及其多元智能理论均蜚声世界,受到各国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欢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各种教育实验和实践也迅速开展起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等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然而多元智能理论耀眼光芒却掩盖了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体系,加德纳的教育思想体系生发于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思想,以及由多元智能理论拓展而出的创造力理论、领导力理论、优善工作理论、道德论等丰富多样又相互联系的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本文在对加德纳本人的著作、论文、报告等作品和其他学者对加德纳的访谈、纪实性研究资料等相关文献的深入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加德纳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增进人们对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理解,并更加全面地提出了加德纳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进一步阐明了加德纳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运用适合于教育家思想研究的文献法和历史法提出霍华德·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研究路径,并主要对加德纳的...
【文章页数】:2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系统研究的缺失
(二)加德纳学术思想对教育发展有启迪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适合中国国情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四、文献综述
(一)加德纳著述中文版概说
(二)我国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综述
(三)国内对加德纳其它教育思想的研究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在国外的研究
(五)对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二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生成
一、加德纳人生钩沉
(一)教育初启蒙:天才少年长怀音乐情结
(二)专业渐明晰:求学进业幸得名师引路
(三)研究多元化:学术探索跨越公共领域
(四)著得等身书:荣耀加持仍旧笔耕不辍
二、催生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个人因素
(一)边缘生活导致不同步性
(二)钟情艺术继而执着开拓
(三)名校名师影响学术方向
(四)多个项目驱动研究实践
(五)中国之行形成中国情怀
三、引发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传统智力理论
(一)对智能研究的心理测量取向的批判
(二)对智能研究的信息加工取向的批判
(三)对智能研究的认知发展取向的批判
四、促成加德纳教育思想的教育场域
(一)质疑统一的学校价值
(二)批评偏狭的教育评价
(三)抨击失衡的课程设置
(四)诘问单调的教学方式
(五)非难枯燥的教育内容
第三章 加德纳的艺术教育理论
一、加德纳艺术理论的形成
二、艺术本质论
(一)艺术心理论
(二)艺术属性论
(三)艺术成就论
(四)艺术符号论
(五)艺术过程论
三、艺术与多元智能的关系辨思
(一)不存在艺术智能
(二)艺术滋养多元智能
(三)多元智能为艺术服务
(四)以艺术的方式实现智能
四、儿童艺术发展论
(一)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与艺术家的关联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途径
五、艺术教育思想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艺术教育的目的
(三)艺术教育的课程
(四)艺术教育的教学
六、加德纳对中国艺术教育之反思
(一)中国民众的美学和艺术素养匮乏
(二)艺术教育在中国各级教育阶段发展失衡
(三)中国高水平艺术家流失海外
(四)艺术教育在中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均
(五)中国家长艺术教育存在误区
(六)中国的艺术领域更加倾向于模仿而非创造
(七)高年级学生艺术表演和展示缺乏个性
(八)中国艺术教育注重职业教育忽视通识培养
第四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一、智能的判定与内涵
(一)智能的判定
(二)智能的内涵
(三)智能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加德纳探索多元智能的方法
(二)符号系统与多元智能的关系
(三)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四)多元智能理论之于智能理论的价值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愿景
(一)以学科理解为教育目标
(二)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
(三)重新调整课程体系
(四)运用情景化评估替代标准化考试,全面评价人的智能
(五)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师范教育
(六)多元智能融入社会教育
第五章 加德纳的创造力理论
一、加德纳创造力思想肇启
(一)加德纳缘何走上创造力研究的道路
(二)加德纳如何判定创造力的价值
二、加德纳研究创造力的策略与方法
(一)加德纳研究创造性活动的上层结构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三)加德纳对其他研究者创造力研究的批判
三、加德纳关于创造力、创造者及创造性活动的论说
(一)加德纳对创造力内涵及类型界定
(二)人的创造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领域性
(三)加德纳关于创造者的分型辨类
(四)创造性行为(活动)的五种形式
(五)加德纳理解创造过程的层次
四、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创造力是升级版的智力
(二)多元智能中优势智能的引领
(三)符号系统的差异导致创造力不同
(四)创造力的保持是创造力发展的高起点
(五)创造者的自我认知和调节
(六)艺术与创造力的相互激荡
(七)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八)文化、环境差异熏染不同的创造力
第六章 加德纳的道德论、优善工作理论与领导力理论及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道德论
(一)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的判定标准
(三)道德与智能的关系
(四)道德的重要性
(五)高校招生应把道德考虑在内
(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七)后现代道德观
二、优善工作理论
(一)“优善工作项目”研究缘起及发展
(二)优善工作的内涵及实现
三、领导力理论
(一)领导力理论
(二)加德纳对教育领导提出的几点建议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多彩光谱项目——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实践
(二)重点学校到重点学习社区——小学阶段的实践
(三)学校实用智能项目——初中阶段的实践
(四)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矫枉
(五)警惕情境化评估带来的严重危险
(六)加德纳教育思想实践的评价
第七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总论
(一)为理解而教的教育目标
(二)极富价值的艺术教育观
(三)个性教育的学校发展观
(四)全面真实的教育评价观
(五)面向未来的教师发展观
(六)尊重差异的学生观
(七)多样有效的教学观
(八)均衡设置的课程观
(九)为我所用的技术观
二、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三个转向
(一)研究对象的转向:从关注特殊人群到放眼全民
(二)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实证量化为主到融会贯通
(三)研究内容的转向:从质疑智能理论到拓展智能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具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倾向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是有机的思想系统
(二)加德纳教育思想鼓励创新并且实现创新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尊重差异倡导多元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强调整体效能
(五)加德纳教育思想呼唤对世界和他者的关爱
(六)加德纳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生态
(七)加德纳教育思想把人还原为本真的人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三维结构
(一)时间维结构
(二)逻辑维结构
(三)知识维结构
第八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富有职业伦理正能量的学校
(二)学校教育应该增进理解
(三)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四)注重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五)学校发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塑造优善工作的教师
(二)培养教师依据多元智能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
(三)培养教师教学领导力
三、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儿童创造力需要保持而非刻意追求
(二)依据优势智能发展学生创造力
(三)创造者本人应耐住寂寞
(四)重视艺术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创造力
(六)培养认同并实践职业伦理道德的学生
四、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家长的榜样力量
(二)亲子关系培养
(三)家长要给孩子自由创造的空间
(四)多元智能融入家庭教育
五、对增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促进艺术教育均衡发展
(三)改变艺术教育的方法
六、对加德纳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瞻望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三个重要教育学推论[J]. 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4(06)
[2]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及提升路径[J]. 吕红艳. 江苏高教. 2013(05)
[3]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论[J]. 温恒福. 教育研究. 2012(12)
[4]最好的未来——一种视角改变着教育[J]. 陶西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2(04)
[5]发展轨迹对教育的启示[J]. 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 内蒙古教育. 2011(21)
[6]读写文化:山重水复疑无路?[J]. 霍华德·加德纳,朱红梅. 新东方英语(大学版). 2011(04)
[7]多元智能的培育者: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 崔英锦. 教育科学研究. 2010(08)
[8]受未来欢迎的五种人[J]. Howard Gardner,李雪. 高中生. 2010(19)
[9]这个时代的读写方式将变成怎样?[J]. 霍华德·加德纳. 教书育人. 2010(12)
[10]个性化教育[J]. 霍华德·加德纳,方陵生. 世界科学. 2009(10)
博士论文
[1]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 夏惠贤.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美国多元智能学校的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探析[D]. 盖静.西南大学 2009
[2]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D]. 高燕.内蒙古大学 2008
[3]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D]. 田雯.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学习者多元智能评价量表研究[D]. 李立新.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多元智能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D]. 李旭.南京师范大学 2006
[6]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园课程设计[D]. 李海红.河北大学 2005
[7]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 史铎.东北师范大学 2005
[8]多元智能评价方法研究[D]. 朱莉.东北师范大学 2005
[9]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D]. 漆玲玲.华中师范大学 2005
[10]基于多元智能的职教课程目标研究[D]. 胡怡芳.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81152
【文章页数】:2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系统研究的缺失
(二)加德纳学术思想对教育发展有启迪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适合中国国情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四、文献综述
(一)加德纳著述中文版概说
(二)我国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综述
(三)国内对加德纳其它教育思想的研究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在国外的研究
(五)对加德纳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二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的生成
一、加德纳人生钩沉
(一)教育初启蒙:天才少年长怀音乐情结
(二)专业渐明晰:求学进业幸得名师引路
(三)研究多元化:学术探索跨越公共领域
(四)著得等身书:荣耀加持仍旧笔耕不辍
二、催生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个人因素
(一)边缘生活导致不同步性
(二)钟情艺术继而执着开拓
(三)名校名师影响学术方向
(四)多个项目驱动研究实践
(五)中国之行形成中国情怀
三、引发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传统智力理论
(一)对智能研究的心理测量取向的批判
(二)对智能研究的信息加工取向的批判
(三)对智能研究的认知发展取向的批判
四、促成加德纳教育思想的教育场域
(一)质疑统一的学校价值
(二)批评偏狭的教育评价
(三)抨击失衡的课程设置
(四)诘问单调的教学方式
(五)非难枯燥的教育内容
第三章 加德纳的艺术教育理论
一、加德纳艺术理论的形成
二、艺术本质论
(一)艺术心理论
(二)艺术属性论
(三)艺术成就论
(四)艺术符号论
(五)艺术过程论
三、艺术与多元智能的关系辨思
(一)不存在艺术智能
(二)艺术滋养多元智能
(三)多元智能为艺术服务
(四)以艺术的方式实现智能
四、儿童艺术发展论
(一)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与艺术家的关联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途径
五、艺术教育思想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艺术教育的目的
(三)艺术教育的课程
(四)艺术教育的教学
六、加德纳对中国艺术教育之反思
(一)中国民众的美学和艺术素养匮乏
(二)艺术教育在中国各级教育阶段发展失衡
(三)中国高水平艺术家流失海外
(四)艺术教育在中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均
(五)中国家长艺术教育存在误区
(六)中国的艺术领域更加倾向于模仿而非创造
(七)高年级学生艺术表演和展示缺乏个性
(八)中国艺术教育注重职业教育忽视通识培养
第四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一、智能的判定与内涵
(一)智能的判定
(二)智能的内涵
(三)智能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加德纳探索多元智能的方法
(二)符号系统与多元智能的关系
(三)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四)多元智能理论之于智能理论的价值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愿景
(一)以学科理解为教育目标
(二)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
(三)重新调整课程体系
(四)运用情景化评估替代标准化考试,全面评价人的智能
(五)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师范教育
(六)多元智能融入社会教育
第五章 加德纳的创造力理论
一、加德纳创造力思想肇启
(一)加德纳缘何走上创造力研究的道路
(二)加德纳如何判定创造力的价值
二、加德纳研究创造力的策略与方法
(一)加德纳研究创造性活动的上层结构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三)加德纳对其他研究者创造力研究的批判
三、加德纳关于创造力、创造者及创造性活动的论说
(一)加德纳对创造力内涵及类型界定
(二)人的创造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领域性
(三)加德纳关于创造者的分型辨类
(四)创造性行为(活动)的五种形式
(五)加德纳理解创造过程的层次
四、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创造力是升级版的智力
(二)多元智能中优势智能的引领
(三)符号系统的差异导致创造力不同
(四)创造力的保持是创造力发展的高起点
(五)创造者的自我认知和调节
(六)艺术与创造力的相互激荡
(七)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八)文化、环境差异熏染不同的创造力
第六章 加德纳的道德论、优善工作理论与领导力理论及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道德论
(一)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的判定标准
(三)道德与智能的关系
(四)道德的重要性
(五)高校招生应把道德考虑在内
(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七)后现代道德观
二、优善工作理论
(一)“优善工作项目”研究缘起及发展
(二)优善工作的内涵及实现
三、领导力理论
(一)领导力理论
(二)加德纳对教育领导提出的几点建议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多彩光谱项目——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实践
(二)重点学校到重点学习社区——小学阶段的实践
(三)学校实用智能项目——初中阶段的实践
(四)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矫枉
(五)警惕情境化评估带来的严重危险
(六)加德纳教育思想实践的评价
第七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总论
(一)为理解而教的教育目标
(二)极富价值的艺术教育观
(三)个性教育的学校发展观
(四)全面真实的教育评价观
(五)面向未来的教师发展观
(六)尊重差异的学生观
(七)多样有效的教学观
(八)均衡设置的课程观
(九)为我所用的技术观
二、加德纳教育思想的三个转向
(一)研究对象的转向:从关注特殊人群到放眼全民
(二)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实证量化为主到融会贯通
(三)研究内容的转向:从质疑智能理论到拓展智能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具有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倾向
(一)加德纳教育思想是有机的思想系统
(二)加德纳教育思想鼓励创新并且实现创新
(三)加德纳教育思想尊重差异倡导多元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强调整体效能
(五)加德纳教育思想呼唤对世界和他者的关爱
(六)加德纳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生态
(七)加德纳教育思想把人还原为本真的人
四、加德纳教育思想三维结构
(一)时间维结构
(二)逻辑维结构
(三)知识维结构
第八章 加德纳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富有职业伦理正能量的学校
(二)学校教育应该增进理解
(三)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四)注重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五)学校发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塑造优善工作的教师
(二)培养教师依据多元智能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
(三)培养教师教学领导力
三、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儿童创造力需要保持而非刻意追求
(二)依据优势智能发展学生创造力
(三)创造者本人应耐住寂寞
(四)重视艺术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创造力
(六)培养认同并实践职业伦理道德的学生
四、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家长的榜样力量
(二)亲子关系培养
(三)家长要给孩子自由创造的空间
(四)多元智能融入家庭教育
五、对增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促进艺术教育均衡发展
(三)改变艺术教育的方法
六、对加德纳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瞻望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三个重要教育学推论[J]. 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4(06)
[2]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及提升路径[J]. 吕红艳. 江苏高教. 2013(05)
[3]建设性后现代教育论[J]. 温恒福. 教育研究. 2012(12)
[4]最好的未来——一种视角改变着教育[J]. 陶西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2(04)
[5]发展轨迹对教育的启示[J]. 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 内蒙古教育. 2011(21)
[6]读写文化:山重水复疑无路?[J]. 霍华德·加德纳,朱红梅. 新东方英语(大学版). 2011(04)
[7]多元智能的培育者: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 崔英锦. 教育科学研究. 2010(08)
[8]受未来欢迎的五种人[J]. Howard Gardner,李雪. 高中生. 2010(19)
[9]这个时代的读写方式将变成怎样?[J]. 霍华德·加德纳. 教书育人. 2010(12)
[10]个性化教育[J]. 霍华德·加德纳,方陵生. 世界科学. 2009(10)
博士论文
[1]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 夏惠贤.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美国多元智能学校的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探析[D]. 盖静.西南大学 2009
[2]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D]. 高燕.内蒙古大学 2008
[3]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D]. 田雯.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学习者多元智能评价量表研究[D]. 李立新.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多元智能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D]. 李旭.南京师范大学 2006
[6]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园课程设计[D]. 李海红.河北大学 2005
[7]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 史铎.东北师范大学 2005
[8]多元智能评价方法研究[D]. 朱莉.东北师范大学 2005
[9]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D]. 漆玲玲.华中师范大学 2005
[10]基于多元智能的职教课程目标研究[D]. 胡怡芳.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81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68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