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60年教学过程本质研究的审视
[Abstract]:Examining the essenc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China in the past 60 years, we can roughly divide it into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theory of special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the theory of hierarchy and type are representative views.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generalize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process from different level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和平,赵鹤龄;后现代批判视角我国近20年的教学过程本质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其平;论发展高师学生主体性的心理学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许世平;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调查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高选;体育教学风格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4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赵敏娜;美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以教育类课程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6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7 温荣;创建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1期
8 段戴平,林长春;对化学教学模式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曾莉,覃义贵;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失衡与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李爱红;;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问题的新认识[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曹一鸣;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宪春;学习技术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钟跃;优化英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仲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吴品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伊焱;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宇玲;语言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等等;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聂慧;试论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志;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安玉凯;普通物理课程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靳玉乐,尹弘飚;教学本质特殊交往说论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期
2 和学新;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伯权;;肯定的评定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2 粟增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物流教学过程之辩证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6期
3 周永红;;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5期
4 王林绪;;谈幼专物理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年23期
5 瞿伟;;动静结合,让课堂充满生机[J];成才之路;2011年24期
6 杨强;杨学光;王涛;;浅谈教师的职业素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3期
7 刘晨晨;王伟;;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8期
8 孙小斐;;浅谈信息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9 张学臻;;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10 徐慧;;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J];华章;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峰;严军;张香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研究[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翟先萍;周志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规律初探[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崔定升;;教学过程矛盾运动的理论及其数学模型与实践模式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徐云鸿;;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谢水芬;;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辩证观 兼论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6 张敏;;信息环境下互动教学研究与实践[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毛占稳;;关于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思考[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周艳萍;;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影响下的高职高专教学[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罗英茹;王炜;张景仁;马民;;网络课程教育质量初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立军;;考生心理失衡简析及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晓晖;“设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N];九江日报;2010年
2 崔玳醴 利州区大东英才学校;巧用多媒体让教学过程更加和谐愉悦[N];广元日报;2009年
3 李天虎;学比教更重要[N];中山日报;2005年
4 安塞县延安保小 刘桂莉;教师应做到“三不要”[N];延安日报;2010年
5 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 康广印;新课标下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N];学知报;2010年
6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写给明天的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实验小学校长 赵建华;“喜新”不能“厌旧”[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卫辉市第九中学 满海群;如何定位教师的角色[N];新乡日报;2008年
9 胡承武(作者单位:兰州市榆中县麻家寺学校);教与学的转变[N];甘肃日报;2005年
10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镇文教室 冯福泉;主辅备课模式好处多[N];中国教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8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礼;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教学过程研究的理性反思[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2 吕朝煈;教学过程中伦理问题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德汞;教学过程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孟云;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民主素质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费秀芬;试析波兰尼默会知识论的教育教学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红玲;论教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7 李丽娟;在线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与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杨波;新课程背景下形成性评价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晓雪;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过程评价设计[D];河北大学;2005年
10 王芳;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34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334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