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关乎中国人的“根本”的教育——关注乡土教材与新课程

发布时间:2018-11-16 14:16
【摘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关乎人的灵魂安顿与文化归属的原始问题,在我们大一统的"国家课程"里是找不到答案的;也没有哪个版本的教材能够令孩子信服地感受到,我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它们于我到底有何种意义。在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关于"课程"的空白点实在是太多了。因为这些空白点,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而某些内容的缺失,甚至会使人的发展"孤岛化"。这或许正是"课程"为什么要被分成三级的缘由。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被抛给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空间,风景并不理想。课程开发简化为编教材,是极普遍的现象。编教材又变成编教辅的翻版,也屡见不鲜。课程开发的知识和能力匮乏,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失了本土意识——课程应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这个原点就是学生,而且是具体的学生个体。因为包围着学生的,是他们互不相同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由认识他周围的事物始,去认识更大、更抽象的世界,都是从对周围的一草一木、一亲一友始,去建立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漠视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就极易变成空中楼阁。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热情地邀请您阅读以下两篇文章,或许,它们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理念,可是,我们认为,它们在此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在国家课程之外,有太多的事情等待大家去做,有太多的空间等待着开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领域的成熟,将代表中国课程体系的成熟,也代表着中国教育的成熟。
[Abstract]:Who I am, where I come from, where I want to go, these original questions about soul settlement and cultural belonging are not answered in our unified "national curriculum"; No version of the textbook is convincing to the child as to why I want to learn math and what it really means to me. In a vast and populous country, there are too many gaps in the curriculum. Because of these blank spots, the education received by students is incomplete, and the lack of some contents may even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isolated". This may be why the curriculum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Realistically, however, the landscape is not ideal for the curriculum space thrown to local and schools.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simplified to compiling textbooks.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has become a reprint of teaching aids, which is not uncommon. The lack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but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native consciousness that the curriculum should start from the origin of education, which is the student and the individual student. Because students are surrounded by their different lives. Everyone begins by knowing the things around him, to understand the larger, more abstract world, from the surrounding one tree, one kiss and one friend, to establish the broad feelings of the public. If we ignore this, our education will easily become a castle in the air.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we warmly invite you to read the following two articles. Perhaps they just provide a way of thinking, an idea, but we think they open a window here, through this window. We have seen that outside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there are too many things to do, too much room to open up. In a sense, the maturity of this field will represent the maturity of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maturity of Chinese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分类号】: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安,陈吉梅;新课程:莫忽视乡土教材[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9期

2 蔡伟;孙娇;;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3 谢开勇;乡土教材建设与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S1期

4 蒋志;运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5 韦克;;历史教学中乡土教材的运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6 许海瀛;李海维;;编写乡土教材的三条原则——《我爱吕梁》乡土教材的编写[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年04期

7 张华伟;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中应加强“四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8 班红娟;;乡土教材中的国家意识建构——以河南乡土教材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5期

9 姚朝军;乡土教材的软件化及其功能[J];职教论坛;2000年11期

10 曾琦;挑战与机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新课程下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2 尤敬党;;培育课程意识 完善过程管理——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与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刘公颍;;新课程电视教学片浅探[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4 田景正;袁揽;;论徐特立的教学论思想[A];纪念徐特立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庞锦艳;;实施科教兴垦战略 推动教改的发展——巨浪牧场教育发展初探[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陈慧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的生活质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季苹;;美国校长培训新课程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谭均明;;课程改革与教师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9 冯丽娟;;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内外”兼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10 周艳卉;;教师自身如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压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贺洪亮;和硕首个乡土教材进课堂农家[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1年

2 贺洪亮;和硕县首个乡土教材进课堂进农家[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1年

3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余文森;在新课程中重新修炼[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文久江;将新课程培训进行到“底”[N];中国教师报;2006年

5 武穴市花桥中心学校校长 周寿山;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素质[N];黄冈日报;2006年

6 刘肖;新课程是一种共建的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甘肃省敦煌市西关小学副校长 李菊玲;教案要跟进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任长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应对[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曹高仁;新课程如何应对课堂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文久江;面对新课程,让学生不再害怕考试[N];中国教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润芳;社会变迁中山西乡土教材的编纂与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顾志红;新课程的教师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苟萍;新课程校本教师培训现状与内部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秋玲;新课程的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亮;论学习方式的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吉标;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转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国平;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学校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明政;校本教研促进课堂教学之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袁志芬;粤北农村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35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335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3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