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后现代心理”作为一个新词汇,欲知其意,得先从后现代主义说起。后现代主义出现于上个世纪的40—50年代,作为西方社会和文化的革命性激变的产物,它的出现一开始就成为了西方社会理论界的焦点和时兴的话题,至今广为流传,其影响也几乎波及全球。“后现代”一词在西方社会乃至全球甚至成为了一个时髦的用语。“人人皆话语,个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①成了西方文化的一大景观。 我国学术界目前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三种向度,即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庸俗的后现代主义。与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倡导的“彻底的否定性”和庸俗简单的理解后现代主义不同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则侧重于在激进后现代主义开辟的空间中从事建设性的耕耘,践行“破在当头,立在其中”的思路。沿此思路,本文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内涵的反文化思潮,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它隶属于现代的一部分,其价值取向在于同传统思想的决裂和超越,试图倡导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它具有:反理性至上强调非理性、反基础主义倡导差异性、反中心主义主张多元化、反形而上学消解崇高,反主体性解构“人”五大理论特征。 据其理论特征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表示时代精神的思想性范畴,它以其自身的涌现、存在和不断批判活动,以其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挑战和渗透,特别是通过它对当代人的精神活动和心态领域不断地扩张,即以一种精神实践的方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结合前人有关心理的理论研究,本文将后现代心理定义为:人们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及其外显行为呈现出后现代特征的心理,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等多个方面。其特征有挑战权威性、解构消解性、游戏心理性、感性至上性。与其说后现代心理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冲击人们思维方式、影响人们思维范式、改变人们思想观念过程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的衍生物,不如说后现代心理是后现代主义自身缺陷的暴露。后现代心理的挑战权威性、解构消解性、游戏心理性,感性至上性等特征,无一不显现了后现代主义自身游戏性质、一味倡导多元性和绝对的不确定性的缺陷。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人才资源、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从来都是一个最为活跃,非常敏感和猎奇心理较强的群体,在其成长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其中,社会文化思潮便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甚至,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文化思潮的不断兴起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虽然他们不一定深刻了解过后现代主义这种社会文化思潮,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就流露出了后现代特征的心理现象并表现出了不健康倾向。如大学生自我认知方面的个人主义倾向、情绪情感体验的物质化和享乐主义、意志方面的非主流意识盛行和价值选择多元化等。当然这些大学生身上出现的后现代心理不会凭空出现,必定有其生长的土壤和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以及外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原因。 后现代心理是一种需要教育引导的心理。它的出现,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社会化程度不高,思想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它的存在,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那么,我们又如何应对大学生后现代心理的不健康倾向呢?笔者认为关键得靠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分析得知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后现代心理形成的原因后,针对原因,本文从增强学生免疫力、改善学校小气候、优化社会大环境三个方面,试图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构建一种立体式,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防御体系,并杜绝大学生后现代心理滋生的土壤和蔓延的途径,从而打造一个身心健康,健全人格的有能力担当国家未来的大学生群体,使其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邴正,钟贤巍;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J];北方论丛;2004年05期
3 徐珂;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理论和成就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4 杨荣;;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与当代中国大学生[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朱子超;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赵永富;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青年道德的冲撞与重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8 卢风;简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6期
9 陈伟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青,杨小洪;略论“美国学”和美国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黄明胜 安渔;[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2 ;[N];人民日报;2004年
3 ;[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朝武;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贺晓文;论大学校园文化与新时期大学生成才的关系[D];东南大学;2006年
3 徐晓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刘建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北坪;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张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晓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宋羽雅;试析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关系中的悖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10 武小林;加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
本文编号:
2403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40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