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课堂评价对言语交际基本原则的违背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仁洪,张洪刚;后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学意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叶光华;董亚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与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5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郑晓齐,张豫;柔性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实现途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文辉;;构建和谐环境: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8 毕超;地理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实践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10 范兆雄;论美国课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6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学兵;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大川;普通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构建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柯闻秀;高校课程国际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5 赵明仁;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柳志红;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陶亚奇;美国初中科学教材《Properties of Matter》中化学部分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肖海丰;探究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梁燕颜;试论幼儿发展为本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敏婕;美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课堂评价四级模式初探[J];中小学管理;1999年11期
2 张楠;;新课程下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之我见[J];华章;2011年19期
3 成晓琳;;论课堂评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4 蒋金襄;;让课堂评价语激活孩子求知的心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5 陈景喜;;优化评价方案,促进学生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6 唐玉霞;;量规:一种有效的评价工具[J];中小学电教;2010年12期
7 郑东辉;;美国教师评价素养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6期
8 彭冰;;新课程理念下应如何进行评课[J];教育艺术;2011年06期
9 赵俭;骨干,需要“多加餐”[J];中小学管理;1995年09期
10 米虎银;;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认识误区[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童曙泉;本市试行新的课堂评价标准[N];北京日报;2004年
2 肃南县红湾小学 邢建英;浅谈教师的课堂评价[N];张掖日报;2005年
3 ;新课程下课堂评价体系探讨[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李福春;教师口头课堂评价三忌[N];中国教师报;2005年
5 白俊英;课堂评价体系建立的制约因素[N];甘肃日报;2005年
6 白俊英 作者单位 张家川县张川镇中学;新课程课堂评价[N];甘肃日报;2005年
7 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凌龙华;洗课:让课堂洗尽铅华回归本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姜红;浅谈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N];延边日报;2005年
9 靖江市实验学校 缪文初;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有效性的策略[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10 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 王玉兵;山东高密:行动研究改变低效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东辉;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凡茂;课堂评价范式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林向东;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豆雨松;教师课堂评价任务设计和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海彬;基于校园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文慧;学习性评价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胡晓娟;差异性学生评价的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熊丽萍;公开考试中表现性评价信度和效度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敏;对教研员评课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龙;现代课堂教学中发展性教师评价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彭敏;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结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72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57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