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周代教育变化及其对士的影响作用

发布时间:2020-01-31 14:16
【摘要】: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这与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周代是我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西周上承夏、商,在两代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而又独具特色的的官学教育模式,同时,它又下启我国私学教育,创立了影响了我国古代教育几千年的私人办学模式,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理清我国古代教育的脉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是当时政治制度的重要表现之一,研究它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风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由古至今,对周代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代不乏人,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后,学者们对于周代教育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其中不乏真识灼见者,如黄绍箕的《中国教育史》,毛礼锐、沈灌群的《中国教育通史》,孙培青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俞启定、施克灿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一卷》等等,他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周代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鉴于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拙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致力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对周代教育的介绍,理清周代由“官学”向“私学”转变的基本轨迹,并指出二者在招收对象、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方面的不同点。二是将周代教育与“士”结合起来,试图从周代教育的变化对士的影响作用这一角度进行论述,从而探知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出于以上的考虑,拙文以春秋晚期为分界线,将周代教育分成两个时期,前期以政府的官学为主要的教学单位,后期以诸子的私学为主要教学单位,由于二者的性质不同,教学内容和目的也不尽相同,故培养出了不同性质的士。本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教育机构、教育对象、施教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的等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西周、春秋中前期的官学教育。第二部分主要也是从以上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春秋晚期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通过对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的分别论述,比较其不同点,分析并得出教育的发展轨迹。第三部分则着重论述了周代教育变化对士的影响作用。西周时期的士是贵族阶级中的最底层,他们有贵族的某些权利和义务。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期的士已基本成为一个阶层的概念,并逐渐接近于我国后世所说的知识分子。周代教育的变化对士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教育促进了士阶层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人的入仕观,并对文士的壮大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建民;;科举考试对社会制度的统摄作用论析[J];考试研究;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汪健萍;梁仁志;;明代捐纳与官学教育的衰败[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2 张一平;;唐代官学教育向私相授学的分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顾宏义;;王夫之论宋代书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沈海梅;;明代儒家思想在云南传播的主要途径——官学教育[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5 崔运武;;对魏晋南北朝私学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黄仁贤;;董仲舒对中国封建主义教育模式的构建[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7 肖永明;彭爱华;;阳明心学的兴起对书院讲学的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后记[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9 王文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雅集;吟诵的前世今生[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吕云飞 河南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副教授;对南宋教育史的全面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华中师大教育学院 高培华;孔门君子之“学”新探[N];光明日报;2010年

4 荣宝斋出版社编辑 宋涛;现代书法教育:理想、方向、距离[N];美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学娟;两汉教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兰婷;金代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秀英;先秦时期的教育与《诗》教[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陈;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D];西南大学;2011年

5 侯瑞;北朝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嫣然;宋丽官学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比较[D];延边大学;2012年

2 张春生;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3 柳征;周代教育变化及其对士的影响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夏微;试论周代贵族教育[D];吉林大学;2005年

5 郭德静;元代官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吕旭峰;宋代河南地方官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郑雪;宋朝建康府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贾灿灿;宋代的学田制度[D];郑州大学;2011年

9 强国伟;南北朝女子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光莉;明代国子监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75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575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a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