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数字技术影响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建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07:06
【摘要】:自我一直是心理学领域内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自我至少包括个体、关系和集体自我三种基本形式,即三重自我建构。三重自我建构会对个体的认知方式、情绪反应等产生影响,可见系统考察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技术已渗透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对个体的自我信息加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些研究稀少而零散,还无法回答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个体三重自我建构,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数字技术对大学生三重自我建构的影响,并围绕此目标具体开展如下研究:研究一,考虑到数字原住民量表编制时间比较晚,且应用并不广泛,因此,研究一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642名大学生对该量表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①量表在每个项目上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各项目的题总相关在0.43-0.83;②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四因素结果的拟合指数还可接受(x2/df=4.48,GFI=0.90,AGFI=0.83,RMSEA=0.07);③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82,四个因素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3、0.72、0.79和0.60;④量表得分与网络成瘾量表得分呈显著,四个因素得分与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也均呈显著正相关。总之,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比较适用,为后续子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工具。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642名大学生来考察数字技术对大学生三重自我建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原住民得分可正向预测“个体”自我(β= 0.05,p0.001)和“关系”自我(β=0.073,p0.001)。这表明数字技术对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建构产生了影响,但问卷研究并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因此进行了研究三。研究三,采用内隐启动范式,从行为视角来考察数字原住民(20名)和数字移民(20名)的三重自我建构差异。研究发现,个体判断个体自我刺激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关系自我刺激的反应时(meandifference=-11.969,p0.001)和集体自我刺激的反应时(meandifference=-11.839,p0.001),这验证了“鸡尾酒效应”的存在。进一步研究发现,对数字原住民个体来说,在关系自我上,网络词启动的反应时显著高于非网络启动的反应时(F(1,38)=12.85,p0.01)。对于数字移民来说,在集体自我上,网络词启动的反应时显著高于非网络启动的反应时(F(1,38)=6.33,p0.05)。这表明,数字技术已经影响到了个体的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但考虑到行为的指标的局限性,因此研究四从认知神经的视角来进一步考察二者的关系。研究四,采用ERP技术进一步考察数字原住民(非成瘾)(24名)和数字移民(非成瘾)(24名)在内隐启动任务上的电生理指标的差异,以探讨数字技术与三重自我建构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①数字技术影响了大学生早期阶段自我信息加工。具体来说,数字原住民在网络词启动下“个体”自我加工优势受到抑制(P2平均波幅小),数字移民在网络词启动下“关系”自我加工处于优势地位(P2平均波幅大);②数字技术影响了大学生在中期阶段“个体”、“关系”和“集体”自我的加工:数字原住民在网络词启动下,“个体”自我的加工优势受到抑制(N2潜伏期长),数字原住民在非网络词启动下,“集体”自我加工处于优势地位(N2平均波幅大),数字原住民在网络词启动下,“关系”自我加工处于优势地位(N2平均波幅大);③数字技术对大学生自我信息的后期阶段加工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对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来说,均表现出“个体”自我加工的优势(P300平均波幅大)。④相比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在Fz.、FCz和Cz电极点诱发了更大的LPC平均波幅。总之,数字技术对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建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情境性假设。本研究通过考察数字技术对大学生三重自我建构的影响,有助于揭示数字技术影响个体自我认知加工的本质,为今后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图文】:

地形图,原住民,数字,电极


(mean邋difference邋=邋-75.565,,<邋0.05)邋0逡逑6.9.4邋ERP邋结果逡逑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在各个条件下的总ERPs和地形图如图2、图3、图4和逡逑图5所示。逡逑28逡逑

地形图,数字,原住民,电极


(mean邋difference邋=邋-75.565,<邋0.05)邋0逡逑6.9.4邋ERP邋结果逡逑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在各个条件下的总ERPs和地形图如图2、图3、图4和逡逑图5所示。逡逑28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44.2;TP399-C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卫国;;拥抱数字技术和比特世界[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9年09期

2 陈旋;;新零售:数字技术交互与人文关怀的反思[J];互联网经济;2019年03期

3 张杨;;浅谈数字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8年35期

4 左祺琦;;自动化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J];自动化应用;2019年03期

5 吕雅欣;;数字技术下广告形式的革新[J];今传媒;2019年07期

6 孙明阳;刘凌;;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两面性分析[J];艺术科技;2019年12期

7 孟琪;;数字技术对电影边界的试探与拓展[J];传播力研究;2019年21期

8 ;优化创新生态 实现数字技术新突破[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9年08期

9 卜秀新;;澳大利亚在贫困学校推行数字技术课程[J];世界教育信息;2018年02期

10 王微曦;;浅析智慧校园平台、数字技术在高校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舒波;;与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数字技术教学改革探索[A];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 王景阳;曾旭东;宗德新;魏旭;刘伟;;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A];信息·模型·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3 魏旭;曾旭东;王景阳;谢大庆;刘伟;;计算思维在建筑数字技术课程的应用研究[A];信息·模型·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4 李建成;;对当前建筑数字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A];建筑数字流:从创作到建造——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邓元媛;朱晓天;;比特语境下的建筑数字技术教学[A];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金丹元;徐文明;;多元语境中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与文化反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7 周宁;;数字技术与电影特效[A];影博·影响(2015年第01期 2015年合订本上 总第85期)[C];2015年

8 本书编委会;;前言[A];共享·协同——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9 俞传飞;;内容·方法·手段——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融合及其对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的影响[A];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牛笑;杨梦阳;;在线微课堂模式下的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教学研究[A];信息·模型·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健;数字技术让“诗和远方”融为一体[N];南京日报;2019年

2 埃森哲大中华区化工业总裁 王祖欣;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转型[N];中国化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周东洋;数字技术融入实体经济任重道远[N];中国贸易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车辉;数字技术引活水 不断突破“卡脖子”[N];工人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曲琦;拥抱5G时代,让数字技术升级教育服务[N];大连日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孙玉松 通讯员 刘晓艳;韩冬: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N];科技日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郭锦辉;“数字技术+场景营销”是未来的重要方向[N];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

8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文显;数字技术立法尤其要超前[N];北京日报;2019年

9 记者 曹铮;数字技术让“敦煌不再遥远”[N];河北日报;2019年

10 实习记者 崔爽;数字技术书写“中国方案”[N];科技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若涛;数字技术下广告的发展演进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王贤梅;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有线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3 吴伟光;数字技术环境下的版权法—危机与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胡梦云;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罗莉;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杰;数字技术语境中电子音乐声音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8 谢晓昱;科学与艺术的联姻:水墨动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张丽;数字化时代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杨;著作财产权体系中的个人使用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互联网+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实践[D];云南大学;2018年

2 赵改;数字技术影响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建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3 邵钰莹;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4 张宏伟;深圳创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5 宋懿伦;数字技术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

6 朱威;基于SDI数字技术实现PIS系统数据传输[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7 郭长明;超真实艺术中的数字技术现象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8 韩延峰;论数字技术在定格动画中的价值[D];西北大学;2018年

9 孙宁为;数字技术视野下中国盗墓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

10 张杨;动画短片创作中数字技术与实拍影像的结合应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37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637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f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