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通常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最后以形成大学生的行为为终端。但由学习认知到学习行为的转化并非自然而成,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它需要经过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等中间环节的作用,才能顺利完成学习认知向学习行为的转化。可见,情绪、动机等非理性因素在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情绪作为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理性因素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积极情绪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认知,并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学习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大学生学习策略问卷,对随机抽样选择的7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有效问卷715份,分析大学生积极情绪和学习策略的现状,探究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随机抽取不同程度得分的对象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人,对实验组成员进行积极情绪团体辅导干预,对照组学生不做任何干预,让其自行调节。文章运用Excle2007、SPSS22.0对调查现状和团体辅导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均值分析、单因素分析、F值、P值和T值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AMOS21.0拟合结构建模等数据分析方法,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总体状况较好,大多数大学生能保持良好的积极情绪,但也有大学生情绪比较消极。大学生积极情绪在性别、年级、专业和生源地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较好,大多数大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能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少数大学生学习策略较缺乏。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从学习策略各分量表进行比较,男生的情感策略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其他策略均低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存在差异(P0.05),大一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大三学生。但从学习策略各分量表比较发现,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得分各年级差异不显著,而情感策略分量表得分差异显著(P0.01),且大一学生的情感策略显著高于其他年级;文科和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策略总体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和城镇学生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3.以积极情绪和学习策略4因子为观察对象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积极情绪与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认知策略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资源管理策略无相关性。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积极情绪对元认知策略的影响最为显著,表明积极情绪可促使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有正确的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其次是情感策略,表明积极情绪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结构方程的拟合,建立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学习策略之间的模型,主要体现在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方面。在元认知策略上,积极情绪可促使大学生监控自身的学习过程,维持学习行为。在认知策略上,积极情绪能使大学生更好的在记忆中保持学习信息,让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4.通过心理学讲座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促进积极情绪的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数据分析及被试成员的自身主观感受均表明促进积极情绪的团体辅导干预可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对学习策略产生积极认知,并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海涛;景安磊;李子建;;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04期
2 朱翠英;付在汉;胡义秋;;道家思想对现代幸福感理论的审视[J];船山学刊;2012年02期
3 张澜;;心理学发展的新视野——积极心理学——试述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郝丽丽;宋岩;付晓杰;;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现代人格的塑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5 邢强;杨安;彭以松;;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特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03期
6 赵俊峰,杨易,师保国;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4期
7 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山,余欣欣;初中生自我概念、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宁宁;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贺喜秀;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探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易;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与测评[D];河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
2752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75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