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08:55
【摘要】:借助移动学习技术,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学习因其泛在化、个性化、互动性与可访问性等特点日益成为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移动学习在带给学习者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冗余与学习碎片化问题:学习者对碎片化的信息应接不暇,难以集中精力对信息有用性作出合理判断,缺乏深度思考与知识整合能力。目前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能否在帮助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词汇知识深度学习、知识整合与运用的机会尚无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论文首先采用文献法回顾了现有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对词汇学习的关注点主要在词汇量的扩展上,而很少着眼于词汇知识深度与组织度。这一潜在问题尚未受到重视。为改变这一现状,避免学习的碎片化,提高移动端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本论文试图探讨利用移动端进行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可行性。为此,本论文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问题1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内涵是什么?问题2目前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软件从哪些方面可以促进英语词汇深度学习?为回答问题1,本论文首先回顾了二语词汇习得领域的主要研究发现以获取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基本认识,随后回顾了学习科学中深度学习的概念缘起与发展,对比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差异,并给出了深度学习的工作定义: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探究新知识并动用包括元认知在内的高阶思维技能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针对这一定义以及先前研究对深度学习的认识,本论文进一步阐述了深度学习的三个维度,即主动性、知识建构与高阶思维。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重构了词汇能力框架,作出对英语词汇深度学习内涵的界定:英语词汇深度学习是学习者运用包括元认知在内的高阶思维技能主动建构英语词汇知识以提升词汇量(词汇知识宽度)、词汇知识深度、词汇组织度与语义自主性的过程。本质上,这也是搭建、优化英语心理词汇网络的过程。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英语词汇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2细化为以下4个子问题:问题2.1目前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软件在促进英语词汇深度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势与不足?问题2.2学习者目前在词汇移动学习上有多大的投入度?问题2.3学习者使用英语词汇学习软件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问题2.4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目前此类学习软件从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发生?为此,基于回答问题1所获得的对英语词汇深度学习内涵的认识,研究者利用从Nation(1990)的二语词频表中选取的12个英语词对5个有代表性的词汇移动学习软件进行了实际使用,考察了这些移动学习软件在英语词汇深度学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发现移动学习在学习管理、学习动机激发、对词汇知识进行多元表征、超文本性、知识可视化、社会学习网络等方面有助于英语词汇深度学习。同时,目前的学习软件存在的问题有:1)个性化不足,体现在学习内容没有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求与水平相应变化;没有给学习者提供自选材料的机会;诊断性反馈较少;2)学习材料对词汇知识的涵盖面不够、组织与呈现达不到词汇知识建构的要求;3)没有提供学习元词汇知识的机会;4)产出性技能考察较少;5)复习手段单一,较少涉及词汇知识宽度以外的其他词汇能力维度。以上研究发现回答了问题2.1,提升了我们对移动端英语词汇深度学习具体实现途径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编制了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深度学习调查问卷以期回答问题2.2-2.4,即了解学习者目前对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投入度、最主要的学习目的以及移动学习软件在哪些方面促进了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发生。问卷经过前测并加以修订后正式发放给四所高校的本科生,发出问卷520份,得到合格问卷463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1)受访的学习者花在移动词汇学习上的时间占其词汇学习总时间的近一半,这说明移动学习已成为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方式。2)共有超过7成的受访者把理解不同语境中的词义或灵活使用词汇作为移动学习的最终目的,而仅把词汇量增加作为最终目标的受访者不足3成。这说明学习者有切实提高词汇知识运用能力的需求。3)与使用纸质单词书或教材进行词汇学习相比,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学习在提高学习者词汇量、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方面有一定优势。学习者在移动学习平台上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机会,可参与学习管理。其每一次对移动设备的操作都可以获得反馈,学习材料的多模态化使学习增添了维度从而更逼近于真实语言环境,网络学习社区作为虚拟的学习共同体使学习者在其中进行合作式学习、观察式学习,学习轨迹记录使学习者了解自己的过往成绩,这些传统词汇学习所没有的形式都可能激发学习主动性,将学习转化为内在动机,从而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价值。但是,受访的学习者认为,在词汇知识深度、词汇组织度、元词汇知识、接受性-产出性技能、语义自主性等词汇能力维度上,现有英语词汇移动学习软件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结合对两个研究问题的认识,本论文对基于移动端开展英语词汇深度学习提出以下建议:在特定的词汇范围内,构建英语词汇知识本体库。基于本体库,围绕词语的各维度知识和词语间语音、语义等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组织,利用移动学习技术多模态呈现学习材料、可视化表征词汇知识,使学习者在基于移动端的词汇学习平台通过观察、发现、合作等方式主动调用包括元认知在内的高阶思维技能进行学习,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供记录、反馈与激励,使学习者自主搭建与优化英语心理词汇网络,提升其英语词汇的接受性与产出性技能。本研究有以下创新之处:1)丰富了二语词汇习得理论。本研究采取整合性视角将移动学习与二语词汇习得理论、深度学习相关理论相结合。移动学习不仅为学习提供了技术手段,也因其泛在性、可访问性、超文本性与超媒体性等特征提升了学习者与知识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互动的维度。而深度学习的视角使得动机激发、知识建构、高阶思维技能运用等学习科学领域的概念及其相应策略与二语词汇习得理论相结合,以此丰富了二语词汇习得理论。2)重构了元词汇知识概念。本研究利用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建构观提出元词汇知识作为对词汇知识的认识,是学习者自主、深入掌握词汇知识所需的图式化的知识框架,对词汇知识学习有指导、统摄作用。在此认识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应基于移动端提高学习者对语音、词形、句法、形态、语义等知识规律的理解水平,通过请学习者参与词汇知识的标识以促使其元词汇知识外显化、精致化,形成词汇知识建构所需的图式。3)提出了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深度学习途径。本研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词汇移动学习软件在词汇深度学习方面可发挥的作用,为建立立体化英语词汇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建议。本论文的局限是:对词汇移动学习软件在词汇深度学习支持度方面的研究虽建立在选词所对应的客观语料及就选词与词汇学习软件所进行的互动之上,并提供了必要的统计数据,但建立在研究者本人的参与观察基础上的判断、评论避免不了研究者的主观性。此外,本研究在使用调查问卷进行量化研究后,未能就尚未获得十分清晰理解的问题进行深度访谈,而获取学习者较为详尽的学习软件使用体验与评价能够加深我们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为加深对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认识,今后拟对词汇移动学习软件在促进英语词汇深度学习方面的有效性进行类实验研究,探明学习者因素(如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先前词汇能力、学习投入度)与词汇移动学习条件(包括移动学习的技术条件与词汇学习材料的组织)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优化英语词汇学习软件的架构,使之更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英语词汇深度学习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319;G434
【图文】:

社会需求,系统结构图,对词,字典


了由管理系统、字典系统(包括在线字典、离线字典、历史查询、我的生词)、词汇系统(包括学习计划、词汇学习、词汇测试、评估报告、遗忘推送、词汇更新)组成的移动微型英语词汇学习系统(见图1)。该系统依据唐家益等(1992)对词汇复杂度的界定,即词汇的复杂度与词汇的音节数及使用频率相关,对词汇进行分级,按照同音、形近、同义/反义、构词法等形式对词汇进行归类推送,实时监控学习者的实际词汇能力,并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关键遗忘节点上推送难度合适的单词,将临时记忆巩固为长期记忆。学习者可以监控学习过程和成绩,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该系统结构设计将词汇学习分为用于查询的字典系统与用于专门词汇学习的词汇系统,通过客户端对词汇进行双向调取,并对词汇分级与学习者词汇选取有较为具体的设计:词汇按照长度、音节数分级。但是

移动学习


度分析移动学习促进大学英语词汇学习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结论分析了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系统特点,提出了一种微游戏化、个性化、人性化的面向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移动智能系统模型(见图2),并论述了其功能结构及流程,且从系统可用性的角度对系统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研究将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现状归纳为:移动学习愿望强,但移动学习自主调控性差;移动学习受硬件资源、软件平台和消费能力的限制,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量不断上升;学习场所除课堂外,还包括网络、图书馆、家庭、交通工具等不同现实与虚拟空间,较为分散;移动学习能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并可能将不同学习无缝化整合。据此,该研究认为移动学习课程宜短小精悍、丰富多样,并突出查询、学习、练习三大功能

模型图,等级网络,模型,陈述性知识


图 3 等级网络模型(Collins & Quillian,1969)图 4 关于 bird 的一个语义网络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词汇知识是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储中的。陈述性知识的基本表征单位是线性排序、表象与命题(吴庆麟

本文编号:2804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804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