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教师信息化学习力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5:01
【摘要】:当前“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并与社会各领域不断融合升级。教育领域作为信息技术的最后壁垒,当下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互联网技术与教育领域的逐渐深度融合,彻底改变了大众教育观,学校发展观、课堂教学观、学生者学习观。在“互联网+”思维成为时代主流思维方式的现实际遇下,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趋势。教师想要在“互联网+教育”浪潮中获得发展,则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信息素养,能够在海量的学习资源中捕捉有用资源;变更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混合教学;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以应对“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新一轮教育变革。在信息化技术倒逼教师自我学习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学习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能力之一,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了教师信息化学习力作为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教师学习力和教师信息化学习已有文献整理分析,并结合访谈资料的前提下,本研究梳理出了教师信息化学习力指标体系和影响因素,并最终形成《教师信息化学习力调查问卷》。研究从教师信息化学习的内驱力、技术力、调控力和反思力四个维度来测度教师信息化学习力,并从信息化学习的物质条件、制度环境、学习氛围,以及专业发展认同四个维度构建教师信息化学习力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全国2559名教师问卷调查和部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利用SPSS22.0和AMOS2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师信息化学习力整体水平较高(教师学习需求促使信息化学习行为发生;教师能够应用信息化技术变革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过程中教师能自我调节完成学习任务;信息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初步反思力,但系统性不足)。第二,不同教师群体信息化学习力存在“数字鸿沟”(不同地区,不同教龄,不同学历的教师在信息化学习力上差异显著)。第三,多重要素共同影响教师信息化学习力的发展(物质条件仍是影响教师信息化学习力发展的首要因素;专业发展认同在教师信息化学习力发展中起中介作用;学习氛围通过专业发展认同对教师信息化学习力起间接效应;制度环境存在问题削弱其对教师信息化学习力的影响)。根据教师信息化学习力影响因素模式的路径系数与讨论分析的结果,从信息化学习的物质条件、制度环境、学习氛围以及专业发展认同四个层面提出教师信息化学习力的提升策略:第一,完善可供教师信息化学习的物质条件;第二,构建良好的教师信息化学习力发展制度环境;第三,建立教师信息化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第四,以信息化思维重塑教师学习观,促进知能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451;G434
【图文】:

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教师培训


教师的成长始终都应该以教师学习为轴心,如图0-1 所示。图 0-1 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教师培训逻辑关系2.教师学习力相关研究教师学习研究不断受到学界的关注,逐渐由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域中独立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超越与替代。但在教师学习研究过程中,教师学习力这一关键领域却长期被忽视,同时还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我国教师学习力的退化已经成为真实而荒唐的教育现实。因此,关于教师学习力的考察成为目前教师学习研究的重中之重。(1)教师学习力内涵与价值学习力最早源于企业管理领域,1965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瑞斯特教授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研究中首次提出学习力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力是一个企业组织的生命力所在,一个具有学习力的学习型组织就像具有生命的机体,能够灵活伸展,轮转向前。②随后,在教育领域中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的研究不断增多,关于学习力的研究也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有学者直接指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力。①张敏著.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②陈维维, 杨欢. 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 2010, 16(2):40-46.

模型图,学习力,双螺旋结构,模型


图 0-2 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学者持这一观点。如裴娣娜教授认为学习力、成长和发展,是人具有饱满生命能量与学习场域能量的基本源泉,教师学习力则是自我否定、自我接纳、自我驱动、自我建尝试结果

对比图,学习力,学习能力,对比图


图 0-3 学习能力和学习力对比图师学习力可以理解为:存在于教师身上的学习生长力师为了谋求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主动触发学习行升自身专业素养,同时在这过程中,学习力也得到进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小梅;;信息化学习资源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教育革新;2016年03期

2 林丽青;黄洁仪;;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职学生信息化学习满意度实证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08期

3 钟林;;地方高等师范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与探究——以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8期

4 刘维丽;;让成长踏上信息技术快车道——一位农村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成长经历[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20期

5 张书群;;基于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8年05期

6 张晓东;;基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学习资源开发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年36期

7 李维龙;袁瑞;;高职院校内地西藏生信息化学习方式探讨[J];西藏教育;2016年06期

8 张中兴;;高职学生对信息化学习环境诉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32期

9 张铁强;;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年11期

10 张玲丽;;浅析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构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文和;解月光;;积件式学习资源的分类与组织[A];计算机与教育——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高作哲;张霞;赵娜;;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微课资源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2017年

3 高作哲;张霞;赵娜;;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微课资源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八卷)[C];2017年

4 崔聪;杨铃;魏松杰;;基于安卓移动技术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实践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黄鹂;梁慧;苏丽英;;智慧环境对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2018年

6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7 滕微微;滕慧萍;毛双莲;徐玉林;;智慧环境紧密结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二卷)[C];2017年

8 郭进宝;脱炳利;韩振全;;构建学校智慧平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三卷)[C];2018年

9 巫峰;邱传辉;曾宁;;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及反思[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2018年

10 唐松华;黄亚娟;魏志佳;李小琼;万美国;刘玲;刘艳;;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祚宁 海南省澄迈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教育信息化有效推进需求尚存[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年

2 马必强;信息化学习也要大众化[N];战士报;2012年

3 王锋;固始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N];人民公安报;2009年

4 夏命群 吕夫滕;中国迈入“信息化学习”时代[N];经济参考报;2003年

5 记者 邓月娟;西安出台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N];陕西日报;2016年

6 陈晓东;孙业增:用好资源[N];经济参考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宗河;充分发挥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张伟;盲文出版发展机遇及前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9 韩秉志;有学上还要上好学[N];经济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李爱铭;把课堂学习自主权还给孩子[N];解放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磊;教师信息化学习力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2 郑昱;基于北汽培训教育体系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构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3 韩晓妍;中小学信息化学习评价工具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魏小迪;交互理论在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石世美;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香;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教学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艳;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设计及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叶莎莎;新课程初中物理信息化学习评价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关伟;基于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设计[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苗;信息化学习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利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05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805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e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