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教育扶贫瞄准偏差与治理路径探究——基于政府行为视角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6 17:23
  教育扶贫瞄准偏差即教育扶贫对象识别以及教育扶贫资源投放所存在的偏颇和误差。目前,教育扶贫对象识别、教育扶贫项目设计以及教育扶贫经费使用等都存在一定的瞄准偏差。政府作为我国教育扶贫主体的首席,其"经济人"特质和"委托—代理"行为方式构成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两个重要变量。因此,基于政府行为视角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一方面,需要完善激励机制以实现各级政府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目标兼容,激发各级政府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动力;另一方面,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扶贫主体体系,提高政府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能力。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9,(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教育扶贫瞄准偏差与治理路径探究——基于政府行为视角分析


县职业中学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匹配图

教育扶贫,乡镇政府,政府,战略


源的再分配和项目选择,并向上级政府争取更多的扶贫资源。在彼此博弈过程中,上级政府有资源投入和不投入两个战略,而下级政府有积极脱贫和消极脱贫两个战略,形成以下四种选择战略(见图2)。图2教育扶贫过程中各级政府战略行为组合如图2所示,这四种策略均存在于每一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之中,且除中央政府和乡镇政府以外,其他层级的地方政府都集委托人与代理人于一身。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往往会基于“成本—收益”考虑,选择不同的战略,并采取各种非正式手段争取更多教育扶贫资金和资源。结果可能导致教育扶贫资源更多流向“公关能力”较强的群体及其代言人。此外,教育扶贫精准度与扶贫成本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扶贫越精准,扶贫工作成本越高。因此,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难免会产生“道德风险”和“寻租”等行为,加之教育扶贫过程中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监督困难,所以下级政府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时,有较强的激励选择“利己”的行为,并非总是将行为重心放在“精准”上面。可见,教育扶贫过程中政府的多重“委托—代理”行为方式,影响教育扶贫瞄准精度。三、教育扶贫瞄准偏差治理中的政府行为路径(一)完善激励机制以实现各级政府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目标兼容,激发各级政府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动力诚然,政府具有“经济人”属性,在社会软约束的条件下必然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因此,提高各级政府教育扶贫瞄准偏差治理动力,关键在于完善激励机制,实现各级政府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目标兼容。通常情况下,激励机制的设计包括两种方式,即正激励和负激励。其中,正激励机制根据代理人的行为和绩效与委托人的期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人”概念的演进及其新探索——从“经济人”到“权力经济人”[J]. 辛本禄.  学习与探索. 2013(01)
[2]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念、配置效率及政府规制[J]. 蒋永福.  图书情报知识. 2006(03)
[3]论政府生态规制的制度优化[J]. 廖卫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
[4]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J]. 张跃平,刘荆敏.  经济学动态. 2003(06)



本文编号:3001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001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c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