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7年国内外教学评价比较研究——基于SSCI和CSSCI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2 14:05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视角对2000—2017年间刊发的544篇SSCI和225篇CSSCI教学评价研究论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国外的热度远高于国内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均没有明显的研究共同体;课堂教学是国内外教学评价研究的共同主题,国外研究重视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合法性以及师生间的评价关系等内容,国内则侧重于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倾向于多数据的建模实证研究,国内更多是选择本土理论构建。从研究趋势来看,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9,(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CSSCI和SSCI教学评价研究文献年份分布
论,包括概念、种类、作用以及产生发展与流派,并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教育评价的过程、原则与方法以及形式标准和量表。其次是王汉谰[8]的专著《教育评价学》,全面阐述了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微观教育的评价和宏观教育的评价。此外,叶澜和吴亚萍[9]于2003年联合发表在《教育研究》杂志上的《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一文也影响力颇大,面对“新基础教育”在探索性阶段遇到的尖锐问题,厘清了“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系统的三个发展阶段。另外,魏红和钟秉林[10]在《中国高教图2SSCI教学评价研究领域共被引网络图谱46
晰反映出作者间的合作密切程度,在该节点周边密集分布着20个不同的学者,都直接或间接与MiltenbergerRG有合作关系。其中,MiltenbergerRG和SpoorenPieter以及WolbringTobias两位学者发文数量均位列首位,但三者间并未有交集,表明三者不在同一个学术研究共同体下。此外,文献检索到的信息与图谱上的内容完全吻合,图谱显示JohnsonBM与MiltenbergerRG合作甚广,查阅文献得知两人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联合发表了多篇文章。可见,以MiltenbergerRG为核心的团队是目前国外教学评价研究比较出色的学术共同体,其研图3SSCI教学评价研究作者合作图(局部)4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教学评价研究知识图谱——基于可视化分析软件的计量分析[J]. 郭丽君,陈春平. 现代大学教育. 2018(04)
[2]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3]探索回归本真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J]. 杨卫东,张征. 教育研究. 2016(12)
[4]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J]. 郭文革.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1)
[5]回归教学:大学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追求——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 李广,冯江. 教育研究. 2016(10)
[6]走向为教学的评价:地方高校教学评价制度探析[J]. 郭丽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6)
[7]基于关键词统计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 尹相旭,张更平,李晓菲. 情报杂志. 2009(11)
[8]重视学生学习效果 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 魏红,钟秉林. 中国高教研究. 2009(10)
[9]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 周鹏来. 当代教育论坛. 2006(12)
[10]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J]. 叶澜,吴亚萍. 教育研究. 2003(08)
硕士论文
[1]近十五年来我国教育评价研究的演进分析[D]. 翟思卿.河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38459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9,(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CSSCI和SSCI教学评价研究文献年份分布
论,包括概念、种类、作用以及产生发展与流派,并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教育评价的过程、原则与方法以及形式标准和量表。其次是王汉谰[8]的专著《教育评价学》,全面阐述了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微观教育的评价和宏观教育的评价。此外,叶澜和吴亚萍[9]于2003年联合发表在《教育研究》杂志上的《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一文也影响力颇大,面对“新基础教育”在探索性阶段遇到的尖锐问题,厘清了“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系统的三个发展阶段。另外,魏红和钟秉林[10]在《中国高教图2SSCI教学评价研究领域共被引网络图谱46
晰反映出作者间的合作密切程度,在该节点周边密集分布着20个不同的学者,都直接或间接与MiltenbergerRG有合作关系。其中,MiltenbergerRG和SpoorenPieter以及WolbringTobias两位学者发文数量均位列首位,但三者间并未有交集,表明三者不在同一个学术研究共同体下。此外,文献检索到的信息与图谱上的内容完全吻合,图谱显示JohnsonBM与MiltenbergerRG合作甚广,查阅文献得知两人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联合发表了多篇文章。可见,以MiltenbergerRG为核心的团队是目前国外教学评价研究比较出色的学术共同体,其研图3SSCI教学评价研究作者合作图(局部)4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教学评价研究知识图谱——基于可视化分析软件的计量分析[J]. 郭丽君,陈春平. 现代大学教育. 2018(04)
[2]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3]探索回归本真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J]. 杨卫东,张征. 教育研究. 2016(12)
[4]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J]. 郭文革.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1)
[5]回归教学:大学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追求——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 李广,冯江. 教育研究. 2016(10)
[6]走向为教学的评价:地方高校教学评价制度探析[J]. 郭丽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6)
[7]基于关键词统计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 尹相旭,张更平,李晓菲. 情报杂志. 2009(11)
[8]重视学生学习效果 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 魏红,钟秉林. 中国高教研究. 2009(10)
[9]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 周鹏来. 当代教育论坛. 2006(12)
[10]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J]. 叶澜,吴亚萍. 教育研究. 2003(08)
硕士论文
[1]近十五年来我国教育评价研究的演进分析[D]. 翟思卿.河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38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33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