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道德的迷失和教育复归——基于人性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8-16 10:21
自私利己和同情利他是人性的两面,广义的同情是实现二者统一,促进道德发展的心理机制,而同情他人不幸更具有伦理道德的基础性意义。然而竞争主义导致的同情淡漠和道德绑架带来的各种争议正在让未成年学生面临同情道德迷失的危机。这种迷失植根于利己和利他的人性冲突,并在诚信危机、道德恐慌、同情疲劳等影响下变得更加复杂。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理应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教育学生既要同情关心遭遇不幸的人,又要以罗尔斯"正当对善的优先"为原则践行正义,这样才能让迷失的同情道德真正实现人性化复归。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同情:一种基础性的道德情感
(一) 广义的“同情”是道德发展的心理机制
(二) 狭义的同情更具有伦理道德上的基础性意义
二、同情道德的迷失:未成年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一) 同情淡漠不容忽视
(二) “道德绑架”值得审视
三、关心和正义的平衡:同情道德的教育复归
(一) 教育学生“学会关心”
(二) 引导学生践行正义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心你自己”:不能失落的教育之“本心”[J]. 高德胜,安冬.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02)
[2]分层与分叉——当代中国儿童道德发展调查报告(2017)[J]. 孙彩平. 教育科学研究. 2018(02)
[3]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J]. 宋雁慧. 当代教育论坛. 2014(03)
[4]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丁芳,郭勇. 心理科学. 2010(03)
本文编号:3345492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同情:一种基础性的道德情感
(一) 广义的“同情”是道德发展的心理机制
(二) 狭义的同情更具有伦理道德上的基础性意义
二、同情道德的迷失:未成年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一) 同情淡漠不容忽视
(二) “道德绑架”值得审视
三、关心和正义的平衡:同情道德的教育复归
(一) 教育学生“学会关心”
(二) 引导学生践行正义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心你自己”:不能失落的教育之“本心”[J]. 高德胜,安冬.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02)
[2]分层与分叉——当代中国儿童道德发展调查报告(2017)[J]. 孙彩平. 教育科学研究. 2018(02)
[3]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J]. 宋雁慧. 当代教育论坛. 2014(03)
[4]儿童心理理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丁芳,郭勇. 心理科学. 2010(03)
本文编号:3345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34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