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市公办中学农民工子女学业现状调查
本文关键词:K市公办中学农民工子女学业现状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是落实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政策法规的出台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能“进得来”的问题,怎样让他们在公办学校“留得住、学得好”,又成为一道新课题。农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学的学业现状如何?这是中央领导和人民大众都渴望知道的问题。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农民工子女的学业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的发展,因此,研究这个课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本论文以K市公办初中的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学业现状进行调查,深入研究了公办中学农民工子女的学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旨在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业现状,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本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问题提出的背景,阐述开展本研究的意义,介绍研究方案,并对论文中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部分梳理文献研究成果,从总体上了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就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通过问卷和访谈获得资料,运用比较方法对K市公办初中农民工子女和当地户籍学生的学业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出农民工子女学业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学习成绩偏低,偏科现象比较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进取意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 第四部分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初中毕业后的升学情况五个角度分析了公办中学农民工子女学业上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五部分探索提高公办中学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对策。
【关键词】:公办中学 农民工子女 学业成就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9
- 目录9-12
- 第一章 绪言12-18
- 一、问题的提出12-13
- 二、研究意义13-14
- (一) 理论意义13
- (二) 现实意义13-14
- 三、研究方案设计14-16
- (一) 研究目标14-15
- (二) 研究内容15
- (三) 研究方法15-16
-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16-18
- 第二章 文献研究与理论基础18-30
- 一、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8-24
- (一) 国内研究状况18-22
- (二) 国外相关研究22-24
- (三) 文献综述小结24
- 二、理论基础24-30
- (一) 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分析24-26
- (二) 教育公平与全纳教育理论26-27
- (三) 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理论27-30
- 第三章 K市公办初中农民工子女学业现状调查及分析30-48
- 一、K市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概述30-31
- (一) K市地理位置的优势30
- (二) K市农民工子女的就学状况30-31
- 二、K市公办初中农民工子女学业现状调查方案设计31-33
- (一) 调查对象的确定31
- (二)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及发放31-33
- 三、K市公办初中农民工子女学业现状调查分析和结果33-45
- (一) 公办初中农民工子女的知识学习状况33-39
- (二) 公办初中农民工子女的思想行为39-42
- (三) 公办初中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集体生活情况42-45
- 四、K市公办初中农民工子女学业现状总结45-48
- (一) 公办初中农民工子女学业现状好的方面45
- (二) 公办初中农民工子女学业上的主要问题45-48
- 第四章 公办中学农民工子女学业问题的归因分析48-65
- 一、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48-57
- (一) 农民工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48-50
- (二) 农民工家长缺乏科学的教养方式50-54
- (三) 农民工家长缺少教育子女的时间54-56
- (四) 农民工家庭住址迁移比较频繁56-57
- 二、公办中学没有营造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氛围57-59
- (一) 学校导向有失偏颇影响了部分教师的责任意识57-58
- (二) 公办中学对农民工子女关爱不够58-59
- (三) 教法不当导致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跟不上59
- 三、社会消极因素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59-61
- (一) “知识无用论”观念重新兴起致使农民工子女厌学59-60
- (二) 大众传播媒介对农民工子女的消极影响60
- (三) 不健康非正式群体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60-61
- 四、农民工子女自身因素61-63
- (一) 学习基础薄弱61-62
- (二) 适应能力较差62
- (三) 抗干扰能力较差,学习兴趣淡62-63
- (四) 缺乏学习目标63
- 五、户籍制度障碍63-65
- 第五章 提高公办中学农民工子女学业成就的对策65-80
- 一、学校大力营造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氛围65-67
- (一)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65-66
- (二) 加强家校联系66-67
- 二、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67-74
- (一) 教育管理中渗透更多的人文关怀68-70
- (二) 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70-72
- (三) 增强信心,培养学习兴趣72-74
- 三、引导农民工子女加强“自我管理”74-75
- 四、改善农民工的家庭教育状况75-78
- (一) 帮助农民工家长改进教养方式75-76
- (二) 农民工家长应该自觉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76-78
- 五、创造相应的社会与政策条件78-80
- (一)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升学困难78-79
- (二) 减少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79-80
- 结语80-81
- 附录一: 调查问卷81-88
- 附录二: 访谈提纲88-89
- 参考文献89-94
- 后记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小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统计与管理;2011年04期
2 刘茜;李晓峰;陈平;;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难——来自株洲市天元区栗雨小学的报道[J];湖南教育(下);2011年06期
3 周延风;;珠三角经验对豫农民工市民化启示[J];理财;2011年08期
4 袁连生;;公共教育财政的阳光何时普照农民工子女[J];传承;2011年16期
5 焦婧宇;;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性研究[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6 张本波;;“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29期
7 汤林春;;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J];上海教育;2011年14期
8 ;农民工子女公共教育经费应“流转”起来[J];中国人大;2011年13期
9 ;为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解读新课程[J];上海教育;2011年18期
10 黄显钧;;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莉;;努力造就我国高素质劳动后备军——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刘桂桂;聂独席;;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以贵阳市为例[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柠;;论广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基于教育政策执行的视角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淑琼;;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郭雁;;关爱农民工子女 构建和谐校园[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侯晓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预防农民工犯罪对策探析[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7 袁连生;付尧;李奇;;北京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袁连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翟林;;武汉市农民工子女体质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邹农俭;;制度建设:应对农民工问题——昆山市接纳农民工的调查与思考[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海平;一个不能少[N];安阳日报;2005年
2 戚海燕;5000万元资助农民工子女上学[N];北京日报;2004年
3 戚海燕;4000农民工子女每人得300元[N];北京日报;2004年
4 冯琳;取消借读费农民工子女缘何难露笑容[N];中国工商报;2004年
5 记者 张莎 实习生 刘婉;沙区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优惠[N];重庆日报;2005年
6 本栏目稿件由李宏斌 提供;关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N];大同日报;2005年
7 肖玉保 吴铎思;农民工子女暑期安全亟待关注[N];工人日报;2004年
8 记者 贺波 实习生 刘源 许琴;我区10万农民工子女获免借读费[N];广西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俞莹;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N];贵阳日报;2005年
10 龚德明;让农民工子女快乐上学[N];江西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涛;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陈小华;城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祝志芬;中国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谢春风;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R
本文编号:346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46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