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学生课程理解的机理探析
发布时间:2022-10-05 18:27
学生课程理解指在特定课程情境中的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及主体自觉,与课程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个性化意义的过程。它包括四层含义:理解规定着学生在课程中的存在方式;课程理解重视学生的先入之见;学生在课程理解的同时理解自我;课程理解追求意义的生成。学生课程理解本质上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先见是学生课程理解的基础,预期是学生课程理解的动力,时间间距是学生课程理解的中介,解释学循环构成学生课程理解的过程,问答逻辑是学生课程理解的方式。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学生课程理解的哲学解释学意蕴
(一) 理解规定着学生在课程中的存在方式
(二) 课程理解重视学生的先入之见
(三) 学生在课程理解的同时理解自我
(四) 课程理解追求意义的生成
二、学生课程理解的机理
(一) 先见是学生课程理解的基础
(二) 预期是学生课程理解的动力
(三) 时间间距是学生课程理解的中介
(四) 解释学循环构成学生课程理解的过程
(五) 问答逻辑是学生课程理解的方式
(六) 学生课程理解的本质是视域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差与回归[J]. 王飞.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1)
[2]教师教材理解的可能与实践策略[J]. 申大魁.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0)
本文编号:3686279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学生课程理解的哲学解释学意蕴
(一) 理解规定着学生在课程中的存在方式
(二) 课程理解重视学生的先入之见
(三) 学生在课程理解的同时理解自我
(四) 课程理解追求意义的生成
二、学生课程理解的机理
(一) 先见是学生课程理解的基础
(二) 预期是学生课程理解的动力
(三) 时间间距是学生课程理解的中介
(四) 解释学循环构成学生课程理解的过程
(五) 问答逻辑是学生课程理解的方式
(六) 学生课程理解的本质是视域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差与回归[J]. 王飞.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1)
[2]教师教材理解的可能与实践策略[J]. 申大魁. 中国教育学刊. 2017(10)
本文编号:3686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68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