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接触对大学生的男同性恋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08 19:22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同性恋群体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由于其特殊的性行为方式导致的HIV高感染性和与繁衍后代的传统思想相违背等原因,公众对同性恋群体尤其是男同性恋存在较高的偏见。有研究表明直接接触可以有效减少对目标群体的偏见,然而在我国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对同性恋群体较为严苛,因此大部分同性恋群体处于认同但不出柜的状态,公众也很少有机会与其直接接触。想象接触是一种基于图像技术的简单、低风险的干预,代表了减少群体偏见的新的间接接触策略。在直接接触较为困难的环境下,可以应用想象接触来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已有研究证实,想象过程越精细化,对态度的改善效果越好。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将合作纳入想象任务,能否有效改善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目前想象接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它有可能对具有较强的先前偏见的参与者无效,这将限制它的有效性和应用。本研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一般想象接触在大学生的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影响,以及合作想象接触对不同先前偏见的参与者的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研究一是单因素两水平被试间实验设计,比较一般想象接触和想象风景在大学生对男同性恋态度上的差异。研究二采用2(先前偏见水平:高偏见,低偏见)×2(想...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同性恋态度的研究综述
1.1.1 同性恋的定义
1.1.2 同性恋态度的研究
1.1.3 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因素
1.2 想象接触理论
1.3 想象接触的相关研究
1.3.1 一般想象接触
1.3.2 合作想象接触
1.3.3 对不同偏见水平的效应
2 问题提出
2.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1 同性恋态度的测量
2.1.2 想象接触的精细程度
2.1.3 对高偏见群体的影响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现实意义
2.4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一般想象接触对大学生的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实验被试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施测流程
3.2.5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一般想象接触在内隐态度上的数据分析
3.3.2 一般想象接触在外显态度上的数据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4 研究二合作想象接触对不同先前偏见大学生的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对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施测流程
4.2.5 整理数据
4.3 实验结果
4.3.1 合作想象接触对不同先前偏见大学生内隐态度的作用
4.3.2 合作想象接触对不同先前偏见大学生外显态度的作用
4.4 讨论
4.5 结论
5 总讨论
5.1 实验一讨论
5.2 实验二讨论
6 总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的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832339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同性恋态度的研究综述
1.1.1 同性恋的定义
1.1.2 同性恋态度的研究
1.1.3 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因素
1.2 想象接触理论
1.3 想象接触的相关研究
1.3.1 一般想象接触
1.3.2 合作想象接触
1.3.3 对不同偏见水平的效应
2 问题提出
2.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1 同性恋态度的测量
2.1.2 想象接触的精细程度
2.1.3 对高偏见群体的影响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现实意义
2.4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一般想象接触对大学生的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实验被试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施测流程
3.2.5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一般想象接触在内隐态度上的数据分析
3.3.2 一般想象接触在外显态度上的数据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4 研究二合作想象接触对不同先前偏见大学生的男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对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施测流程
4.2.5 整理数据
4.3 实验结果
4.3.1 合作想象接触对不同先前偏见大学生内隐态度的作用
4.3.2 合作想象接触对不同先前偏见大学生外显态度的作用
4.4 讨论
4.5 结论
5 总讨论
5.1 实验一讨论
5.2 实验二讨论
6 总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的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832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83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