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归因方式及社交焦虑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归因方式及社交焦虑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随着积极心理学和心理资本理论的日益盛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掘青少年个体中积极心理要素,帮助他们积极健康成长成为越来越多心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作为能够代表四个核心特质:自尊、控制点、情绪稳定性以及一般自我效能的核心自我评价正受到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国内外有关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工业组织心理学领域,大多研究其对工作绩效和满意度的影响,而很少把它与学校、儿童青少年联系在一起。处于人际交往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与其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这方面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 因此,在以往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采用已有的问卷,以中学生为被试,利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检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交往归因方式以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各个变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从性别上来看,男女中学生在核心自我评价的得分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男生的平均得分要略高于女生。这说明在四种人格特质的评定方面,男生要比女生拥有相对更高的自我评价。从年级上来看,初中生与高中生在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中生比高中生对自己在核心特质方面抱有更高的评价。 2.不论是性别还是年级,中学生在交往归因方式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男生倾向于把交往成功的原因归为内部的、稳定的以及不可控的因素,女生倾向于把成功的原因归为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男生相比女生更倾向于认为交往失败是由于外部的他人、环境的原因,或者是由于自己内部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倾向于把成功的原因归为除EUU外的其他七个维度,而高中生更倾向于把导致交往失败的原由归为除EUC外的其他七个维度。 3.中学生社交焦虑并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但高中生的焦虑水平略高于平均水平,女生比男生在社交方面更容易感到焦虑。 4.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同时,无论交往成功还是失败,核心自我评价与归因方式都存在显著性相关。在成功情境下,社交焦虑与IUU为显著负相关,与EUU为显著正相关.在失败情境下,社交焦虑与归因方式的八个维度全部为正相关。 5.无论交往成功还是失败,核心自我评价对社交焦虑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交往成功情境下归因方式中的EUU、ISC以及IUU三个维度对社交焦虑起到了显著的预测作用;失败情境下,IUU则可以更有效的预测社交焦虑水平。
【关键词】:核心自我评价 归因方式 社交焦虑 同伴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1 绪论6-9
- 1.1 研究的理论背景6-7
- 1.2 研究的现实背景7-8
- 1.3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8-9
- 1.4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9
- 2 文献综述9-22
- 2.1 关于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10-17
- 2.2 关于中学生同伴关系及交往归因方式的研究17-21
- 2.3 有关中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21-22
- 3 研究方法及过程22-25
- 3.1 研究假设22-23
- 3.2 被试选取23
- 3.3 研究工具23-24
- 3.4 施测过程24
- 3.5 数据处理24-25
- 4 研究结果25-32
- 4.1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分析结果25-27
- 4.2 中学生归因方式的分析结果27-28
- 4.3 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分析结果28-29
- 4.4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归因方式以及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29-30
- 4.5 核心自我评价和归因方式对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30-32
- 5 讨论32-35
- 5.1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归因方式以及社交焦虑的基本情况分析32-33
- 5.2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归因方式以及社交焦虑的关系33-34
- 5.3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归因方式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分析34-35
- 6 结论以及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35-37
- 6.1 结论35-36
- 6.2 本研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36-37
- 参考文献37-40
- 致谢40-41
- 附录41-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燕;;企业员工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明贺;;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归因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年24期
3 王莲;洪凤;姚本先;;自我妨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蒙宗宏;刘维;;高中生考试焦虑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分析[J];价值工程;2011年26期
5 甘霖;沈馨琳;;中小学教师核心自我评价、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7期
6 杨晶;;676名高一年级学生自尊、归因及生活事件和校园暴力行为的相关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1期
7 苟小平;梁燕飞;;武术教学的归因训练[J];搏击(武术科学);2011年06期
8 曹璐;;当代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特点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吴文峰;陈世英;卢永彪;;7年级学生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10 张晓红;;别怕自己在赞美声中堕落[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忠;邱炳武;施建农;林森;赵钰琳;;中学生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姚琼;黄卫明;葛明贵;;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红;孙健敏;;高校教师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琦;孙燕;贺婧;刘晓颖;;危机事件后个体户个性、归因方式对社会支持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昌林;孙庆民;;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许箐;;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罗苏梅;王晓钧;宋金常;;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黎兵;;企业员工的成就动机、归因方式与绩效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建民;朱跃华;张载福;黄恩;胡纪明;余柳霞;王卫平;邵海燕;尹浩冰;;大学生归因方式、认知态度、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静;枪击事件的心理分析[N];健康报;2007年
2 刘晓祯 赵晨滨;中年人怎样发现生命的意义[N];中国社会报;2007年
3 曾 武;个性合理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袁浩龙;孩子学习成绩为何总也上不去[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彭芸;积极心理,帮你我打开幸福之门[N];中国妇女报;2011年
6 燕山大学 张宏宇;贫困不是你的错[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刘允;别让角色混淆成为绊脚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8 潘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正确归因 重新出发[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南京公交教育培训中心 梁金花;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分析[N];江苏科技报;2008年
10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何琪;着力提升民众心理资本[N];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纯;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心身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2 马可一;民营企业高管团队信任模式演变与绩效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王金良;中小学教师心理授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琛;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归因方式及社交焦虑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梁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4 陈旭;上海大学生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顾鸿;海员归因方式与应付方式特点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6 郭秋月;初中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与英语学习态度之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昱文;中学生的自尊、归因方式与自我意识情绪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宁;慢性HBV感染患者负性自动思维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林锡栋;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归因方式及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秀丽;护士工作倦怠与归因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归因方式及社交焦虑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9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47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