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13:20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孤独感是大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的负性情绪体验,它的产生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其中,亲子依恋和分离-个体化就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对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和孤独感三者关系进行探讨。 本研究的目的是:1.修订适用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分离-个体化测量工具,为后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2.考察我国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和孤独感现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大学生分离-个体化在亲子依恋和孤独感之间的作用模式,为改善个体情绪适应问题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 量表的预测部分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里随机选取一到四年级的大学生550人进行预测,有效被试524名。正式施测部分在河北石家庄市共五所大学整群随机抽取一到四年级大学生750名,有效被试718名。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修订的《大学生分离-个体化测验》共有52个项目组成,分别测量卷入焦虑、自我中心、寻求养育、吞噬焦虑、拒绝依赖、同伴融入、健康分离、老师理想化。量表的信效度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总体水平较高,孤独感体验总体水平较低。性别差异比较上,亲子依恋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亲子依恋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年级差异比较上,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孤独感年级主效应显著,总体而言大二学生的亲子依恋水平高于大三、大四学生;大一、大二学生的积极分离-个体化水平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大一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的孤独感,大四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的孤独感;在积极分离-个体化上出现了性别与是否独生的交互作用,性别差异表现在非独生群体,女生的积极分离-个体化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3.亲子依恋与积极分离-个体化正相关,与消极分离-个体化和孤独感负相关。消极分离-个体化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积极分离-个体化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 4.积极分离-个体化在亲子依恋和社交孤独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亲子依恋和感情孤独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亲子依恋 分离-个体化 孤独感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引言9-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0-20
  • 1 依恋综述10-12
  • 1.1 依恋的内涵10-11
  • 1.2 依恋的相关研究11-12
  • 2 分离-个体化综述12-17
  • 2.1 分离-个体化的概念起源12
  • 2.2 分离-个体化的理论发展12-14
  • 2.3 分离-个体化的测量14-15
  • 2.4 青少年分离-个体化的相关研究15-17
  • 3 孤独感综述17-18
  • 3.1 孤独感的涵义17
  • 3.2 孤独感的相关研究17-18
  • 4 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研究18
  • 5 问题提出18-19
  • 6 研究意义19-20
  • 第二部分 《大学生分离-个体化测验》的修订20-35
  • 1 研究目的20
  • 2 研究假设20
  • 3 《大学生分离-个体化测验》的预测及结构探索20-27
  • 3.1 研究方法20-21
  • 3.1.1 研究对象20
  • 3.1.2 研究工具20-21
  • 3.1.3 统计处理21
  • 3.2 预测研究结果21-27
  • 4 《大学生分离-个体化测验》的正式实测及测量指标分析27-31
  • 4.1 被试27
  • 4.2 研究工具27
  • 4.3 统计处理27-28
  • 4.4 结果与分析28-31
  • 5 讨论31-33
  • 6 小结33-35
  • 第三部分 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35-57
  • 1 研究目的35
  • 2 研究假设35
  • 3 研究方法35-37
  • 3.1 研究对象35
  • 3.2 研究工具35-36
  • 3.3 统计处理36-37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37-49
  • 4.1 大学生亲子依恋的研究37-39
  • 4.2 大学生分离-个体化的研究39-42
  • 4.3 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42-43
  • 4.4 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43-44
  • 4.5 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和孤独感的复回归分析及中介检验44-49
  • 5 讨论49-56
  • 6 小结56-57
  •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57-58
  • 1 综合结论57
  • 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8
  • 后记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方震;高丽;;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田芸;李增庆;;青春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年02期

3 高婷;纪琳;高玉真;;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焦虑关系的调查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李德鲜;;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可普及性概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12期

5 罗剑波;周文宣;;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教书育人;2009年12期

6 姜永杰;白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气质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7 王方晖;;传媒多样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大众文艺;2010年12期

8 盖铁生;;论大学生挫折情绪及其调节[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9期

9 苗元江;王蓓;白苏妤;;江西省大学生幸福感状况调查[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蔡雪;王超超;李伟琨;李秋涛;张苗苗;袁富菊;王

本文编号:498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498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e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