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工具:“富有想象力”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本文关键词:认知工具:“富有想象力”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富有想象力”的教育 认知工具 维果茨基
【摘要】:"富有想象力"的教育是指教师借助于适当的认知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智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认知工具既是"富有想象力"教育的理论核心,又是实施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包括"现实与经验的极限感"、"超越限制的英雄主义"与"心理成像"。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课程中心;
【关键词】: “富有想象力”的教育 认知工具 维果茨基
【基金】:山东省教育厅2007年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引言“富有想象力”的教育(I maginative Educa-tion)是由加拿大皇家学会教育学院士、首席教育科学家、西门.菲沙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基兰.伊根(Kieran Egan)领导的国际性教育研究与开发项目,它于2001年设立于加拿大卑诗省西门.菲沙大学教育学院。“富有想象力”的教育,是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强;维果茨基的调节概念及其对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2 熊哲宏,李其维;论儿童的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3 燕国材;论朱智贤与维果茨基的非智力因素思想[J];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04期
4 翟小娜;王鹏;刘雨;;维果茨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S2期
5 周苑;;从社会文化论角度再议合作学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6 张丹华;;Л·С·维果茨基及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J];外国教育研究;1993年02期
7 钟启泉;;“最近发展区”新解及其启示[J];上海教育;2001年16期
8 张萌;张积家;;维果茨基的心理语言学思想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吕晓;龙薇;;维果茨基游戏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10 姚付芳;;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琦;;不妥协的因果解释——论维果茨基的情绪理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王光荣;;维果茨基与现代心理科学[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龚浩然;黄秀兰;;维果茨基对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的贡献[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李娟;麻彦坤;;维果茨基有关缺陷儿童教育的基本观点[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熊哲宏;李其维;;论儿童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刘全礼;;维列鲁学派与特殊教育咨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补:三种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学说及其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平子;郑惠英;;幼儿观察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二)[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9 黄光明;;教师应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改进运动心理学教学初探[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10 周树江;;隐喻认知中的语境制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立言;变教学软件为认知工具[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朱家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幼儿园课程如何立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天津市雍阳中等专业学校 郑海龙;“存储”未来[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4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曹飞;“四阶段”理论为信息化发展“把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沈文文;小学生怎样做研究[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高丈;学习共同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瑜文;“破冰”下一代校园存储[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8 杨丹丹;语言技巧培训:差距只在一“言”之间[N];民营经济报;2006年
9 谭旭东;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N];太原日报;2006年
10 李坚;整合,信息意识最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琦;不妥协的因果解释[D];南开大学;2009年
2 赵宗金;心理学的意义空间[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丁炜;全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于小涵;认知系统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莉娜;翻译的折衷主义及伦理视角[D];复旦大学;2009年
8 吴涛;变构学习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简婕;支持高阶思维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忠;初中数学函数图形化认知工具的设计和开发[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万菲;基于认知工具的中学科学探究学习平台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杨宁;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成丽娟;认知工具的理论与教学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章建东;基于网络的化学认知工具开发和实践[D];苏州大学;2005年
6 王琪;对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中文化历史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雷志斌;转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任韶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晓霞;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与拓展[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玉蓉;隐喻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37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53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