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维度的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本文关键词:职业价值观维度的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摘要】: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地位、作用及其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提高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有效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作者单位】: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
【关键词】: 职业价值观 教师职业倦怠 预防策略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评价和对自身工作岗位的看法。由于教师职业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向祖强;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2 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3 梁云芳;王秀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6年02期
4 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年01期
5 刘晓明,王文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廷宪;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道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3 施克灿;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4 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吴念;论素质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师的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金泽勤;李祚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陈列;论大学教学名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陈豫眉;高校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博弈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林奇青;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10 吴志华,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瑜;;论教师教育的市场化[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教育目标的伦理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杜静;英国教师在职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亚奎;论教育的幸福维度[D];河南大学;2003年
2 孙慧;教师职业压力的负面影响及其自我调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红;英国校本培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杰;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佳;德育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宪国;北京市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现状和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新昌;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成军;教研组活动对教师发展的影响研究:上海市天山新村第二幼儿园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立展华(詹曾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质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10 原娟娟;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王均平;大学师德建设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3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4 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5 徐富明,吉峰,钞秋玲;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广艳;;职业倦怠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J];青海教育;2006年12期
2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3 刘维良;;专家支招——应对教师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Z1期
4 谢道权;;消除职业倦怠 追求职业幸福[J];师道;2008年05期
5 陈红梅;;驱避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快乐指数[J];中国教师;2009年06期
6 薛文平;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调适[J];天津教育;2004年02期
7 李鹏;;特校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J];现代特殊教育;2005年11期
8 翟慕华;;问诊教师“职业倦怠综合征”[J];教育与职业;2005年06期
9 杨翠娥,黄祥祥;论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探索;2004年09期
10 王晓芬;;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天津教育;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维良;马庆霞;;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贾世超;龚少英;;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浩;;大学毕业班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吕倩倩;吴继霞;;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个人评价及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井世洁;郭鑫;;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修订及其职业价值观特点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黄成;;教师职业承诺对教师压力与教师倦怠的调节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方珏;;关于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杨文兵;;运用心理训练,降低教师职业倦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王文增;魏忠凤;;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的干预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学校 姬爱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点思考[N];新乡日报;2010年
2 张红;突破教师职业倦怠的“三重门”[N];中国教师报;2011年
3 薄祥申;警惕:教师职业倦怠[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安徽省凤阳师范学校 陈立武;探索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N];江苏教育报;2010年
5 ;教师群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胥茜;教育是有理想者的事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山东青岛十一中心理咨询室 王国香 管冠生;师者:无权懈怠[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陈京山;让教师教育充满理性光芒[N];中国教师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杨雪松;现代教师: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N];本溪日报;2011年
10 肖正德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促进生态取向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颖;职业价值观对名师成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颖;云南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沈颖;积极心理学与教师职业倦怠[D];苏州大学;2011年
4 王冬敏;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解决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少林;庆云县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付乃群;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瑶;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及保护因素结构的探索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宇丹;中学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卫华;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其改进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囝囡;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50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55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