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7-17 04:10

  本文关键词: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教会学校 教会组织 近代教育 传教士 学校教育 基督教 中国教育 中国近代化 创办 洋务派


【摘要】: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系列的教会学校,将西方的教育引进中国。教会学校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传播宗教思想,发展教徒,但客观上宣传了西方学校教育的优越性,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教会学校 教会组织 近代教育 传教士 学校教育 基督教 中国教育 中国近代化 创办 洋务派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自19世纪早期以来,欧美教会组织的在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系列的教会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这些学校采用西方学校教育方式,为中国教育输入了科学的教育方式及课程设置,对中国公私学校的创办起到了示范作用,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创办教会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伦信;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与基督教教育策略的调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政治文化建设[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2 米列娜;张丽华;;一部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未完成的中西文化之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郑军;明清鼎革与中国古代科学近代化进程的中断[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4 何大进;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5 徐振亚;傅兰雅与中国近代化学[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李刚;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J];编辑学刊;2000年02期

7 郝锦花;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出版事业[J];编辑之友;2004年03期

8 左玉河;从“经世之学”到“分科立学”——近代早期的学术分科观念及分科方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于翠玲;中国古代动植物工具书的文化特征[J];图书与情报;2004年01期

10 张雪峰;试论晚清新式教科书的出版及其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2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龙;;文化苦旅——对近代来登州传教士狄考文的理性思考[A];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武际可;;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力学?[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5 谢飘云;;中外文化交流与岭南近代散文风格之嬗变[A];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三届近代文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西平;;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简述——兼论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张朋园;;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10 潘光哲;;张自牧论著考释札记——附论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点思考[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伯丰;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文化的变迁[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潘盛;“泪”世界的形成——徐枕亚小说创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吴微;桐城文章与新学的兴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袁斌业;翻译报国,译随境变:马君武的翻译思想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继才;论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明坤;李涵秋小说论稿[D];扬州大学;2008年

7 贺根民;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D];扬州大学;2008年

8 邰红红;曾国藩与桐城中兴[D];上海大学;2008年

9 张建青;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郭小英;中国现代学术性自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立平;《格致书院课艺》中的科学内容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张云峰;贵阳教案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博石;清末吉林电信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史全水;邹_":一个被忽视的近代重要作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李玉;严复对培根知识学思想的阐发[D];复旦大学;2009年

6 庞玲;《小孩月报》与晚清儿童观念变迁考论(1875-1881)[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方骞;清末民初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海燕;清代域外游记中的英国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丽君;近代福州教会学校与英语教学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平;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铁路高等教育[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奇;教会学校与美国对华文化渗透[J];学术论坛;1991年02期

2 刘晓华,贺燕丽;略谈教会学校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吕达;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述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4 张书丰;山东教会学校教育九十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5 万利生 ,涂上飚;浅析中日近代教育初期存在差距的主观因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6 郑生勇;教会学校对浙江教育近代化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7 ;经典作家[J];社会观察;2004年06期

8 王笛;清末“新政”与四川近代教育的兴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9 洪厚情;文华锋;;近代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年10期

10 汲广运;基督教会在沂蒙兴办近代教育的历史分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少榕;陈淑t$;;近现代闽南教会学校的发展与特点[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2 马征里;;江苏教会教育浅析[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3 ;五十年代接办私立学校问题的例证——与《近代私立学校发展的反思》作者商榷[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4 顾定红;顾黄初;;教会学校的创建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萌生[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5 孙新兴;;青岛市解放初期对旧教育机构的接管与改造[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6 樊慧英;;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7 胡艳;;清末绅士阶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8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9 周小燕;;试论抗战时期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郭少榕;;近代福建教育发展历程探略[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可;近代教会学校的兴办与教学[N];学习时报;2009年

2 记者 陈敏;宁波三中迎来一百四十周年华诞[N];宁波日报;2008年

3 啸天 编译;澳大利亚校长压力太大 教会学校首创一职二主[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记者 高云;中国朝鲜族近代教育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延召开[N];延边日报;2006年

5 李  茂 编译;英国中产家长的择校猫腻[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何会文;宜兴埠温氏“普育学校”[N];天津日报;2006年

7 闫广芬 张立彬;近代商人与近代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8 撰文 崔小毅;70年寻根路[N];九江日报;2007年

9 陈香;陈乐民:中西之间,,欲罢不能[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李茂 编译;澳大利亚:校长为什么那么难[N];中国教师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阳;埃及近代以来教育发展与埃及现代化[D];西北大学;2002年

2 李峰;乡村教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D];上海大学;2004年

3 唐晓娟;美国择校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颜小华;美北长老会在华南的活动研究(1837-1899)[D];暨南大学;2006年

5 孙广勇;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音;成都近代教育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邹丹丹;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教会学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江克英;福建船政学堂与中国近代早期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虹;清末民初嘉兴地区望族的家族教育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刘洋;碰撞与交融[D];同济大学;2007年

6 冀海银;郑观应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孟育东;真光书院与广东近代女子教育(1872-1937)[D];暨南大学;2006年

8 胡凯基;狄考文在华活动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9 郭伟;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山西省近代学校建筑[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10 林殷;福州三一学校与民国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51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551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5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