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时代的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
发布时间:2017-07-31 19:14
本文关键词:论信息化时代的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
【摘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人类社会迈入了信息化时代。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为青少年积累知识、沟通交往提供便捷条件的同时,也对其精神发展、道德成长与伦理生活产生了日益明显的消极作用,导致青少年出现了很多伦理道德问题:道德观念的异化、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行为的失范,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现实、独特的影响,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道德教育是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的主渠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的信息伦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信息伦理的内涵及特征。首先,介绍了信息化时代的相关论说,为探讨青少年的信息伦理教育提供了时代背景;其次,阐释了信息伦理的内涵;然后说明信息伦理的特征: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世俗性、主体自觉性、普遍和共享性。第二部分论述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信息伦理教育,即加强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当前青少年的信息伦理存在诸多问题:信息空间中多元文化的传播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异化、网络虚拟的交往方式使青少年产生道德冷漠、各种报刊、广播、影视及互联网中大量信息垃圾的毒害导致青少年道德意志薄弱、信息空间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信息犯罪;其次,信息伦理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真正享有信息社会带来的自由:信息伦理教育有助于激发青少年自觉地遵守信息伦理、信息伦理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自愿地传播信息伦理;再次,信息伦理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三部分基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信息伦理教育。首先,阐述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的理论依据,即传统儒家伦理的“慎独”精神和西方责任伦理理论。其次,分别从道德教育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上提出了学校道德教育中开展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的途径:坚持开放性和民主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加强核心价值和信息法规教育、注重青少年自身的道德自律、加强学校、家庭及社会的良好互动。
【关键词】:信息化 青少年 信息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1;G434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5
- 一、问题的缘起9-10
- 二、研究现状10-13
- (一)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10-12
- (二) 前研究的主要聚焦点及缺失12-13
- 三、理论和现实意义13
- 四、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思路13-14
-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4-15
- 第一部分 信息伦理的内涵及特征15-22
- 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15-16
- 二、信息伦理内涵的阐释16-18
- 三、信息伦理的特征18-22
- (一) 开放性18
- (二) 多元性18-19
- (三) 平等性19
- (四) 世俗性19-20
- (五) 主体自觉性20
- (六) 普遍和共享性20-22
- 第二部分 加强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的必要性22-27
- 一、当前青少年的信息伦理存在诸多问题22-24
- (一) 信息空间中多元文化的传播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异化22-23
- (二) 网络虚拟的交往方式导致青少年道德情感冷漠23
- (三) 报刊、广播、影视及互联网中大量信息垃圾的毒害导致青少年道德意志薄弱23-24
- (四) 信息空间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信息犯罪24
- 二、信息伦理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真正享有信息社会带来的自由24-25
- (一) 信息伦理教育有助于激发青少年自觉地遵守信息伦理24-25
- (二) 信息伦理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自愿地传播信息伦理25
- 三、信息伦理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25-27
- 第三部分 信息伦理教育:信息化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视野27-35
- 一、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的理论依据27-29
- (一) 传统儒家伦理的“慎独”精神27-28
- (二) 西方责任伦理理论28-29
- 二、学校道德教育中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的开展29-35
- (一) 坚持开放性和民主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29-30
- (二)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30-32
- (三) 加强核心价值和信息法规教育32-33
- (四) 注重青少年自身的道德自律33
- (五) 加强学校、家庭及社会的良好互动33-35
- 注释35-36
- 参考文献36-3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8-39
- 后记3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闯;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林文静;日本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0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0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