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有关文献和游戏分析的基础上,从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游戏(包括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够促进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并有助于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
【关键词】: 游戏 教育 教育游戏 教育价值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批准号:CCA080229)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研究资助局基金(编号:CUHK4200/02H)资助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开栏寄语】动漫、电子游戏等数字娱乐产品自诞生以来,已成为青少年娱乐的一种主要形式,如何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利用数字娱乐产品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困扰当今国内外学者的主要难题。为此,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不断尝试将其和教育内容相结合,相关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进;关于幼儿园游戏教育化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2 孙莅文,邓鹏,祝智庭;基于娱教技术的体验学习环境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7期
3 陶侃;;电脑游戏中“学习性因素”的价值及对网络教育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4 张胤;游戏者——学习者:论电子游戏作为校本课程的价值的发掘及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5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3期
6 廖敏,张武升;游戏与幼儿创造力发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琳;游戏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敬东;张晓曼;;基于生态认知心理学的网络游戏学习设计[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黄纯国;;游戏化学习与电脑教育游戏探微[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韩庆年,李艺;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5期
4 姜强,赵蔚,王朋娇;引发学习动力的游戏式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1期
5 张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研究综述[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郭晓明;论教学的游戏品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7 迟希新;“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8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黎琼锋;王坤庆;;引导选择:让教学成为丰富的价值世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高闰青;;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与主体性教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田俊;李书明;;利用互动游戏教学强化弱智学生学习能力[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宋亮;周恕义;;网络课程中游戏化交互设计策略初探[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翁凡亚;周湘梅;;体验学习:教学游戏中娱乐与教学的整合之路[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张瑾;;课堂教学中教育游戏应用的探讨[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吴心源;;教育与游戏的发展和存在问题探析[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济良;论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胤;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阎亚军;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新立;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儿童民间游戏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崔英锦;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田爱奎;支持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亚林;电子游戏与课程整合的价值发掘和模式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庆辉;基于GIS的军事目标标绘CSCW与动态模拟[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1年
3 余江敏;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进;尊重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媛;生命教育理念探[D];河南大学;2002年
6 王银玲;游戏的秘密与美好的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蔡辰梅;课堂德育情境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江;重庆市城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活动中价值取向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韩庆年;电脑游戏中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冬岩;对话理解—语言视野中的师生交往[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宏碧,陈家麟;网络游戏:一种被冷落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7期
2 韩庆年,李艺;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5期
3 郭晓明;论教学的游戏品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4 邓友超;“教学如游戏”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周建平;游戏教学观论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6 王春燕;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2期
7 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8 项贤明;教育过程中人的异化及其扬弃[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9 黄文前;试析伽达默尔的游戏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曹中平!410081;儿童游戏的认知心理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亭;程会杰;;基于MI理论的教育游戏平衡性设计策略研究:调控困难度[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2 尚俊杰;庄绍勇;蒋宇;;教育游戏面临的三层困难和障碍——再论发展轻游戏的必要性[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3 宋敏珠;;国内外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4 韦宁彬;;国内教育游戏理论研究综述[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7期
5 王远远;;基于Second Life网络游戏的非正式学习的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王斌;朱守业;刘苗苗;;电子书包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文贵;;基于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探究可视化的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解素敏;;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在教育游戏研究中的应用[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何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价值[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2 王晓飞;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学习方式新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张翠侠;优化教学模式 改变学习方式[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奎;支持生存教育的数字化游戏的分析与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薛晓琳;小学英语教育游戏的开发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传亿;基于移动设备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政良;基于网络的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阮冬生;教育游戏视觉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宁;教育游戏中三维形象的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志宏;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勇;初中历史教育游戏“奇迹之旅”的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09年
9 崔继振;网络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伟旭;中学英语教学中教育游戏的设计与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2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0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