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对博雅教育思想史的研究:1890-2005
本文关键词:西方学者对博雅教育思想史的研究:1890-2005
【摘要】:自古希腊以来,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一直是西方一种支配性的教育观念,其影响在英美两国影响尤为深远。对博雅教育的研究可以从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史、学术史三个角度进行切入。本文对1890-2005年间教育史(特别是教育思想史)视角的博雅教育研究进行了评述,文章总结了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其局限性所在。最后,文章展望了未来博雅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可为空间。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博雅教育 教育思想史
【基金】: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09YJC880003)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本文所说的博雅教育,指的是用英文术语“lib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或其拉丁对应词汇“artes liberales”或希腊语词汇“适合于自由人的知识”(eleutherion epistemon)所表达的一种教育理念。从词源学的角度考虑,这一理念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适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冯向阳;;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应当更加重视博雅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雅芳;;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4 张华;;博雅教育与宗教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04期
5 王义遒,金顶兵;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张一蕃;;通识教育与大学特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01期
7 周义,王雁,吴艳茹;谈新世纪本科层次小学师资的博雅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年03期
8 王军星;;“通识教育”发展、涵义与功能回归的再思考[J];科技广场;2009年10期
9 刘颖;;探究中国高校现代大学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10 马树功;关于“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阶段划分[J];史学月刊;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忠;郑启玮;;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调整[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乐群;沈建华;王燕飞;蒋坤;岳伟甲;;我院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Ki-Su Lee;;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超越全球化,走向创新和交流(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张燕;;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谢炜洪;;中职校要开展通识教育[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邹顺鹏;邹晓辉;;论公平视域下当代科学通识教育的前瞻性——从《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得到的启示[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邓立光;;通识科应慎选教材,打下为学做人的基础[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8 王定华;;梅克莱约恩在阿姆斯特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崔伟奇;;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孔庆涛;杨再淮;;通识教育语境下日本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研究——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顾意亮;加大人文博雅教育的投入[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季国进;人文博雅教育要加大投入[N];团结报;2011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德胜;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4 中山大学副教授 徐坚;误读密尔,误解博雅[N];南方周末;2010年
5 记者 刘联 实习生 杨嘉;走个性化素质教育之路[N];珠海特区报;2010年
6 常梧 整理;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7 刘东 演讲;通识、通才、通人[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朱强;复旦学院:推崇“通识”的现代书院[N];南方周末;2005年
9 恕堂;通识教育,如何突破资源瓶颈[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杨玉良;今天我们该如何培养人才[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2 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木村;台湾高等教育的辩学模式变革与发展[D];苏州大学;2011年
5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8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庄绍文;义务工作的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3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石美萍;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秀波;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江海英;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毕源红;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29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2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