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质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定义问题
本文关键词:反本质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定义问题
【摘要】:自教育技术产生起,人们总是试图统一对其名称、定义的认识,但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本质主义倾向,即相信广泛的教育技术领域里存在着唯一的本质,教育技术的定义就是要反映这个本质。在反本质主义者看来,事物具有多样性,教育技术的不同定义正是反映了事物的多样性,不必刻意追求统一的教育技术定义。反本质主义为人们认识教育技术定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教育技术定义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2006年度课题“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反思与重建”(项目编号:06JA880001)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如果说教育技术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学运动,那么它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在这近9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教育技术的名称与定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但至今未能形成共识。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本质主义来反思教育技术定义问题。一、本质主义与反本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3 唐纳德·P·伊利;章伟民;;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表述[J];外语电化教学;1986年04期
4 张家龙;论本质主义[J];哲学研究;1999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宗红;;E-learning与深化高职实训改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蔡冠群;张新民;;对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分析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舒予;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与教育现代化[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4 赵巍;将多媒体技术转化为教学效益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左建军;徐麟;;中医院校多媒体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代海芳;汤菊香;张志勇;;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2期
7 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周丽红;;高校体育课程形成性成绩及基本考核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9 苏同福;樊素芳;袁超;周斌;宫长荣;;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王芳;师范院校IT资源库建设的媒体素材分类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琛;赵双;赵桐;;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朱莹;贾永兴;;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方法研究[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2年论文集[C];2012年
3 孙盛萍;杨皓;;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4 吴於人;倪忠强;王祖源;;论高校通用型课程教学网络系统的通用性设计[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5 刘金广;;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6 王玉强;刘法伦;;整合信息技术 构建数字课堂[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熊娟;;教育信息化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挑战[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董倩倩;;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影响的分析与思考[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凤英;代理签名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模型及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宇航;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超;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孟宪翔;网络电视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逯昌浩;学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徐送林;知识时代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苏晓勇;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法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艳敏;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要分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蓁;基于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申昌安;运用语义网络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兆海;创新推广共同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国农;;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电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2 南国农;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工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3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三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4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5 张建伟;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6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7 程亮;;教育学:科学抑或艺术[J];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8 汪基德,席琴;教育学中概念泛化的趋势、危害及原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03期
9 冯秀琪;;扩展电化教育概念的设想[J];电化教育;1994年09期
10 梅家驹;;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位[J];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延军;波普反本质主义的新科学精神——纪念卡尔·波普诞辰一百周年[J];东方论坛;2002年02期
2 赵军政;反本质主义批判[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3 许可峰;;中国教育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从分歧到融合[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5期
4 唐玉斌;;西方分析哲学的反本质主义潮流[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陈廷柱;;多元价值论与大学理想的诉求[J];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6 段吉方;;“文学性”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7 李自雄;;论“本质主义”之后的文学本质重新言说[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闫听;;反思本质思维如何进入文学认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1期
10 闫听;;反思文学理论:从“本质诉求”到“反本质主义”诉求[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程东元;刘雍潜;;AECT新定义的特色与启示[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3 郑旭东;;领袖群伦——唐纳德.伊利学术思想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于涛;徐长红;;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国清;;没有人性的罗蒂哲学(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真理、德性和客观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8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高映轸;;商品的定义问题及用政治解释经济——由土地问题的讨论所反映的[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千座高原》诠释“非中心”[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2 林建法;批评的转型[N];光明日报;2008年
3 义川;“流氓软件”的定义问题[N];网络世界;2006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毛崇杰;文化何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郭军;好揭秘的罗兰·巴特[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陶东风 金元浦 萧钰;悄悄的起步:《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著 章戈浩/译 四川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支宇;“后现代死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雷颐;“后现代批评”与“中国国情”[N];经济观察报;2006年
10 本版编辑 刘曙光(北京大学) 袁玉立(《学术界》杂志社) 王玮(《光明日报》) 许明(《社会科学报》) 贺卫方(北京大学) 邢东田(中国社会科学院)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 姜晓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学术史:“猜想”在演进[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5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静斐;学术史视野中的新历史主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8 周凡;霸权接合的哲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9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晓玉;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3 夏开丰;当代英美艺术哲学关于艺术定义问题的逻辑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秋霞;本质主义及其祛魅历程[D];郑州大学;2003年
7 王玉冰;个性闪烁在喧嚣的时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储智勇;批判理性的意义及其限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陈娜;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思想[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46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4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