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

发布时间:2017-08-10 20:08

  本文关键词: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传播 科学主义 传播模型


【摘要】:从当前中国的科学传播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三个模型,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也代表了科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基于中国的复杂国情,三种模型将长期并存并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科学传播 科学主义 传播模型
【分类号】:N4
【正文快照】: 英国皇家学会1985年的报告中关于公众理解科学指出了五个有重叠的功能类型,相当于说到科普、科学传播的五类受众[1],这五类人几乎囊括了社会各界的人们。鉴于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公众有必要了解一点科学。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应当了解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乐雪;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杨清明,赵东伟;论科学传播内容与机制的辩证统一[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李建军;我国科技体制建设的基本历程及“路径依赖性”[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尹广文;;价值关联与价值无涉——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之研究方法准则[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周光礼;大学学术自由及其限制——古典学术自由观批判[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6 贺晓星;;马克斯·韦伯与教育社会学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唐祖爱;法哲学范式法律关系理论评要[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王建华;社会科学方法论与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9 严开宏;教育研究中的事实判断与价值介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尚洪波;非经济因素的决定性角色扮演——马克斯·韦伯经济伦理视角的现代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荣庭;朱可鑫;卢优莎;;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科学传播的角色定位及策略[A];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许晶;;公众理解工程调查报告[A];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3 蒋红斌;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从汉字字体演进的外部因素比较来探索设计的创造性[D];清华大学;2004年

4 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清华大学;2004年

5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高红阳;外在技术预见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杨延超;作品精神权利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李强;从“法律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褚建勋;基于复杂网络的知识传播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缺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义昆;人民网观点频道新闻评论议题的流变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王贞;科技传播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4 钟祥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婚姻习俗的变迁[D];安徽大学;2005年

5 刘文军;科学普及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D];郑州大学;2005年

6 蔡仁赐;教育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史晓雷;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8 孙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视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D];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

9 刘雅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低下与科学传播之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10 李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的科普功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利华;教育叙事研究:科学反思与方法论革命[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6期

2 刘锦春;;基于科学传播学背景的科学教育的人文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2期

3 毛亚庆;论教育学理论建构的科学主义倾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马红霞;科学主义及其对中国近代以来教育的影响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杨天平;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与西方教育管理学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6 李震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研究范式的冲突及其整合[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27期

7 李长吉;教学论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背景、轨迹、特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8 徐丹丹;构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精神[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孙绵涛,康翠萍;关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1期

10 胡继民;;从科学与人文冲突视角审视教育管理改革[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施克灿;;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于海波;;“合法化”时期科学课程思想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春娜 (作者系江西民政学校教师);构建和谐校园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光华时报;2007年

2 吴炫;人文教育:正视被遮蔽的中国式人文理念[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伟;把脉“教师抄袭”现象[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韩军;语文教育答问录[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5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游牧”到“传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孙晶晶;教育评价要彰显人的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洪兰;科学主义与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薛忠祥;当代中国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征;在摇摆中寻求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龚孝华;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的生存论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罗建河;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U,

本文编号:652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52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a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