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08:16

  本文关键词: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系统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课程 学习路径 网络课程学习路径 学习路径引导 学习路径引导模型 学习路径引导系统


【摘要】: 网络课程是进行网络教育教学的重要平台,也是进行网络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目前许多网络课程存在内容组织结构不合理、呈现方式单一、不同的学习者被呈现相同的课程内容、导航功能差等方面的问题。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关注学习者的需求。针对网络课程中的问题,有不少学者提出学习路径引导的概念,指出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路径的建议。但是他们大多只是研究学习者某个方面的特征,并不能做到多个方面的适应,更没有形成完善的学习路径引导系统的概念。因此,对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系统进行研究,特别是研究其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论文研究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系统的设计,目的是给出一种系统的设计方法。 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教学设计方法等研究方法,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1)系统设计的基础分析。在网络课程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系统的基本概念,论述相关理论基础,并对适应性超媒体系统做相关分析,阐述将其应用到学习路径引导系统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系统的模型设计。在增强型适应性超媒体的基础上,分析其各个分模型,设计系统的模型结构,对模型进行了静态的理论上的论述,明确了本系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系统的主要环节设计。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设计了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的系统。 (4)应用实例的开发。在论文总结的系统设计方法的指导下,开发初中数学《图形与变换》学习单元的学习路径引导系统。 经过一系列研究工作,论文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1)界定了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系统的概念,确定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软件设计理论作为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从学习风格和知识掌握程度两个方面引导学习者进行学习。 (2)在增强型适应性超媒体模型EAHAM的基础上,得出系统的设计模型,认为系统的设计模型包括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教学模型和适应模型四个分模型,为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3)得出系统结构图,并对系统主要环节进行了分析。系统一方面使用学习风格调查表,获取学习者学习风格类型,另一方面利用概念图的思想分解和重构网络课程的结构,建立试题概念对应表,对学习者进行测验,以获取并跟踪记录学习者知识特征方面的信息。根据学习风格和知识特征两方面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学习者学习路径的引导。 (4)完成一个实例系统的开发,对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模型进行了应用,初步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法和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研究出一套较为有效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系统的模型和设计方法,为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 (2)系统设计兼顾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和知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学习路径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习路径设计中只考虑单一方面的现象。未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学习路径的设计。
【关键词】:网络课程 学习路径 网络课程学习路径 学习路径引导 学习路径引导模型 学习路径引导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5
  • 1.1 问题提出11-12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12-13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4
  • 1.4 论文结构14-15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15-31
  • 2.1 网络课程的理解15-18
  • 2.1.1 网络课程的定义15-16
  • 2.1.2 网络课程的现状16-17
  • 2.1.3 网络课程的类型17-18
  • 2.2 学习路径引导的考察18-21
  • 2.2.1 学习路径引导的概念18-19
  • 2.2.2 学习路径引导的研究19-21
  • 2.3 相关理论基础21-27
  • 2.3.1 学习理论21-22
  • 2.3.2 个别化教学理论22-23
  • 2.3.3 自适应学习理论23-25
  • 2.3.4 学习风格理论25-27
  • 2.4 适应性超媒体的分析27-29
  • 2.4.1 适应性超媒体的定义27
  • 2.4.2 适应性超媒体的参考模型27-29
  • 2.5 适应性超媒体模型与学习路径引导系统29-31
  • 第三章 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模型的构建31-45
  • 3.1 模型结构31-32
  • 3.2 课程领域模型32-35
  • 3.2.1 领域模型的基本结构32-33
  • 3.2.2 课程领域模型的构建33-35
  • 3.3 课程学习者模型35-39
  • 3.3.1 学习者模型的基本结构35-37
  • 3.3.2 课程学习者模型的建立方法37-39
  • 3.4 课程教学模型39-43
  • 3.4.1 教学策略39-40
  • 3.4.2 教学媒体40-43
  • 3.5 课程适应模型43-44
  • 3.5.1 适应性内容呈现43
  • 3.5.2 适应性学习导航43-44
  • 3.6 小结44-45
  • 第四章 网络课程中学习路径引导系统的设计45-63
  • 4.1 设计概述45-46
  • 4.2 学习者特征的获取46-49
  • 4.2.1 学习风格评价工具47-48
  • 4.2.2 学习风格测试量表的选择48-49
  • 4.3 媒体呈现方式的选择49-52
  • 4.3.1 视觉倾向型50-51
  • 4.3.2 听觉倾向型51
  • 4.3.3 动觉倾向型51-52
  • 4.4 学习内容的分解与重构52-58
  • 4.4.1 概念图的构建52-54
  • 4.4.2 利用概念图分解课程54-55
  • 4.4.3 学习内容的组织55-56
  • 4.4.4 概念、内容和试题之间关系的分析56-58
  • 4.5 学习路径生成与学习补救58-60
  • 4.5.1 学习路径生成58-60
  • 4.5.2 学习补救60
  • 4.6 课程学习工具的设计60-62
  • 4.7 小结62-63
  • 第五章 应用实例63-74
  • 5.1 开发背景63-64
  • 5.2 实例系统的模型设计64-68
  • 5.2.1 实例系统的领域模型设计64-65
  • 5.2.2 实例系统的学习者模型设计65
  • 5.2.3 实例系统的教学模型设计65-66
  • 5.2.4 实例系统的适应模型设计66-67
  • 5.2.5 实例系统的软件设计67-68
  • 5.3 实例系统的实现68-73
  • 5.3.1 学习风格测试模块的实现68-69
  • 5.3.2 课程学习模块的实现69-71
  • 5.3.3 形成性测验模块的实现71-72
  • 5.3.4 使用路径引导模块的实现72-73
  • 5.3.5 协作学习模块的实现73
  • 5.4 小结73-74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4-75
  • 6.1 研究成果74
  • 6.2 未来工作74-75
  • 注释75-77
  • 参考文献77-78
  • 附录78-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83-84
  • 致谢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涛,孟雅辉;基于数据库的网络课程学习路径优化方法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1期

2 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3期

3 柏宏权,李艺;利用适应性超媒体技术建构智能网络课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4 王立斌;超媒体网络课件中的导航设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5 柏宏权;基于适应性超媒体技术的智能网络课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年03期

6 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10期

7 高波,胡蓓昆;计算机超媒体教学系统设计[J];现代计算机;1999年08期

8 阎萍;;ICAI中知识点间关系的定义[J];宜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6期

10 孙洪涛;常子冠;;适应性学习系统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叶晓玲;网络课程中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发送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明;基于学习风格的网络课程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翟婧;适应性超媒体导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4 张来希;基于Web的学习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5 朱亚莉;促进“反思”的概念构图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左向东;适应性学习系统的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660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60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5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