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7-08-12 11:38

  本文关键词: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 心理学 干预措施 保护性因素 外出打工 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支持 自我意识 父母 问题儿童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通过对留守儿童产生背景,概念界定,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与社会支持、社会行为、人格、学业与校园关系,家庭与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系统总结,概括了已有研究中在多个学术领域宏观呈现与微观分析的"22N"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目前干预措施实施不利的情况下,以保护性因素作为突破的新进展。最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干预方面提出:留守儿童并不一定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他们自身具有发展与成长的心理资源,而且留守儿童研究的纵深趋势与切实可行的干预模式必须是以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为背景。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学 干预措施 保护性因素 外出打工 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支持 自我意识 父母 问题儿童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00113)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进人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口的流动。同时,为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户籍制度明显松动,有效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2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3 朱俊芳;关注农村“留守儿”的思想道德教育[J];贵州教育;2005年10期

4 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J];文史博览;2006年14期

5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7 张丽芳;唐日新;胡燕;徐德淼;;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8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黄宣银;刘良;文红;钟昆;周碧英;徐锋;;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9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10期

10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春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短缺之调查与思考——以苏北泗洪县为中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黄艳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04期

3 曹绍平;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4期

4 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5 卫东;马家生;;化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J];甘肃农业;2008年05期

6 张利洪;刘洲;;刍议“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阳立高;廖进中;柒江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3期

8 杜丹;潘利若;;城乡小学生幸福感成分的对比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孙刚成;闫世笙;;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10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相对弱化问题研究[J];甘肃农业;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艳苹;李玲;;国内留守儿童研究综述[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玮;;勿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李琳;;浅议贵州省“扶贫”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日升;;福建亭江的“小美国人”:一个跨国寄养的新移民子女群体[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占虎;;平安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调查结果及对策[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广聪;;关于预防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思考[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陈荣清;张凤荣;郭力娜;;外出务工农民放弃宅基地的影响因素分析[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艺;高健;史鸿桦;;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煊;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沈敏;农村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特征及干预模式系统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罗芳;农业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盛仁;基于人口流动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宋瑜;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柳倩;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颜明权;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社会公正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磊;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2 储小庆;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姚恩菊;留守初中生社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连伟利;留守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海华;不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留守儿童对情绪刺激的认知偏向[D];西南大学;2009年

6 郭玉星;留守初中生的自我提升状况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范磊;农村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外部性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陶园园;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求助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王圆圆;家庭功能的弱化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郑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丽;打工族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不容忽视[J];广西教育;2001年12期

2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3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4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8 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李飞;苏林雁;金宇;儿童焦虑量表全国协作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4期

10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晓凤;“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迎春;青少年应对方式的发展及其与生活事件和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丽芬;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梅;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全国千万“留守儿童”需关爱[J];校长阅刊;2004年10期

2 胡龙霞;黄楚本;;中国隐隐的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年08期

3 商梅清;口误产生的心理学原因[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眼睛里的心理学[J];小读者;2003年11期

5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6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7 ;声音[J];班主任之友;2004年07期

8 王玉琼 ,马新丽 ,王田合;留守儿童 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年01期

9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7期

10 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德山;;大学英语教学心理学的两个方面[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刘燕南;;横看成岭侧成峰——论《呼啸山庄》中隐含的心理学类型和原型意义[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叶浩生;;试论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张佩斌;邓静云;陈荣华;徐柏荣;胡幼芳;;江苏省农村婴儿意外窒息干预措施效果的评价[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张侃;张厚粲;林崇德;朱滢;杨玉芳;韩布新;舒华;时勘;傅小兰;罗跃嘉;张建新;吴艳红;;2020年中国心理学发展研究[A];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C];2004年

6 屈强;;和合文化及其心理学的整合[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7 陈中永;;论意识的心理学本质[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王爱敏;;浅议心理学在展示设计中的重要作用[A];湖北省第十一届楚天创新包装设计评比论文集[C];2004年

9 穆威;;浅析遵义市“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原因[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朱青君;;开展《电影心理学》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卫东 实习生 徐熙;农村留守儿童暑假生活待关注[N];徐州日报;2006年

2 何齐;不让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N];南充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金芙蓉 通讯员 王瑞 毛英姿;放我的真情在你的手心[N];甘肃法制报;2008年

4 记者 何瑞琳;改善留守儿童食宿条件[N];扬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蓝青;以平等心态关心流动留守儿童[N];中国老年报;2009年

6 刘崇波 颜家骅;省教育厅专家到兴义调研农村留守儿童现状[N];黔西南日报;2009年

7 特约记者 向民贵 通讯员 孙静;泸溪团县委招募千名“爱心哥哥爱心姐姐”关爱留守儿童[N];团结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静 实习生 陆小青;留守儿童的知心妈妈[N];南宁日报;2008年

9 会宁县太平店镇青江中学 王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分析[N];甘肃日报;2008年

10 ;为“留守儿童”当“代管妈妈”[N];中国妇女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莉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3 郑频频;上海市社区控烟干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常斌;基于数值仿真试验的岩土工程智能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5 陈瑶;单纯性肥胖儿童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其早期干预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李河;长途货运汽车司机及路边店服务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的干预研究及其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8 郑发祥;从鲁宾斯坦到布鲁什林斯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展;基于心理学的网络教学模型与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皇甫杰(Dr Andrew MacLean Pagon);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躯体化,,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元辉;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反思心理学的对立与整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喜纯;离异家庭儿童成长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许世华;中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邬定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董西彩;“自我”与“无我”[D];四川大学;2005年

6 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晓燕;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心理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宋学珍;心理学公众形象与专家形象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书萍;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61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61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6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