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课程事件及其对课程改革的意义——从微观层面反思课程改革
本文关键词:如何理解课程事件及其对课程改革的意义——从微观层面反思课程改革
【摘要】:课程事件观认为,课程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让儿童作为主要参与者对人类生活进行的某种"复演"、表演。课程事件的进程起于情境、表现于过程解决、结束于反思与总结。课程事件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拓展了课程实施的资源,使多元的课程价值得到实现,使课程实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展现教学智慧的过程。课程事件同时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课程事件 意义 课程改革 反思
【分类号】:G423.07
【正文快照】: 一、对课程事件的全面理解(一)从事件与课程的关联来分析课程事件对课程事件的理解可以从课程与事件两个词汇展开,由于课程涵义众多,,可能造成对课程事件这一术语的多重理解。现行的语言体系中对课程事件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课程事件可以理解为课程领域的重大事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凯;课程故事刍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贺佩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3 傅炳熙;个性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梁书凤;;隐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资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张宏薇,陆作生;学校教育中各层次目标特点及关系的分析[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6 王笃勤,卜焕芳;自主学习与教材把握[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8 何元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余宇;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魏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5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柯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青;高中综合理科课程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雯芹;贵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目标定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纪九利;中国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郑伟;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胜;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系统的构建与实施[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7 郑利明;高师化学系课程结构的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雨强;综合理科课程开发及其支持体系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周晓鹏;人教社高中化学教材“学材化”探索的评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兰;地理教学中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及整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时代的另类——王充——王充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9期
2 刘宁;;新形势下学校诚信建设的意义和途径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1年05期
3 李俊华;;浅谈初级中学开设心理教育课的意义和方法[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马崇坤;;浅谈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研究的意义[J];华章;2011年21期
5 蓝海萍;;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朱光明;;表扬的意义——一种解释现象学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8期
7 许方丽;;谈教师教学形象塑造的艺术性及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8 林婷婷;;计算机网络教学浅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年06期
9 伍雪辉;张艳辉;;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缺失与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8期
10 王平;;浅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电话会议[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浩;;闪耀科技之光,跃动人性追求——浅谈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方晓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及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肖汉仕;;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建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海宁;阅读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1年
2 王长乐 单位:江苏理工大学高教所;教育研究的文化创新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王淑珍;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前瞻性意义[N];云南日报;2000年
4 浙江教育学院 王治文;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郑豪杰;“有境界,自成高格”[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周星;现代艺术教育观念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06年
2 杨秀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3 李静;试论青少年的人文思想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国雄;“慎独”德育意义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美荣;杜威教育思想的现象学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俊兴;杜威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葛婷;职前教师专业准备状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耀中;校服意义的初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9 李八一;方法的背后—教育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解[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谢旭;一位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活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75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7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