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支架理论 教学应用 外语教学 学生学习 现有发展水平 解决问题 教学与发展 儿童发展
【摘要】:本文从维果茨基的研究发展理论入手,阐述了最近发展区产生的背景与内容,并结合他的"支架理论"及"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试述了最近发展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关键词】: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支架理论 教学应用 外语教学 学生学习 现有发展水平 解决问题 教学与发展 儿童发展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维果茨基(Lev S.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他的理论渐入西方,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心理学界莫扎特”。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思想体系中,他所提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良;;赞科夫“教学论原则”介绍[J];湖南教育;1980年05期
2 陈忠;创设情景 发展想象——小语《月光曲》教后笔记[J];江西教育;1981年09期
3 李定仁;赞科夫的教学论思想与凯洛夫教育学[J];比较教育研究;1981年05期
4 王隐雄;;赞科夫教学论思想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2期
5 华若英;;运用“发现法”进行数学教学的尝试[J];小学教学研究;1981年06期
6 林淑端;合理的继承 可贵的发展——凯洛夫和赞科夫教学思想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1982年05期
7 肖以何;谈谈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S1期
8 吴振成;徐长瑞;;赞科夫的教学论思想与我国教学改革[J];日本学论坛;1982年04期
9 陈会昌;;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包若维奇[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2年05期
10 沙吉吾;启发思维发展智力的初步探索[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方明;;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在90年代的新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熊哲宏;李其维;;论儿童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王光荣;;维果茨基与现代心理科学[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宋建芳;宁宁;;面对素质教育,如何帮助儿童树立自信[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5 王秀娟;;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率教学设计[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林碧英;;走向幼儿内心世界——瑞吉欧幼儿教育的魅力[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邵红;;利用折纸活动开发幼儿智力[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4年
8 程能发;;实验教学与素质培养[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9 陈彦玲;;化学复习课中问题优化策略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10 王彦;;谈“六自六导”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验反馈[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朱家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幼儿园课程如何立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动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N];新华日报;2000年
3 高丈;学习共同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顾明远;良好个性在集体中形成[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屠美如;魅力在哪儿?[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珠珠;科教影视对其工作者素质的要求[N];科技日报;2002年
7 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幼教办 崔坚 袁频;幼儿园课堂改革呼唤新型的课程管理[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梁敏强;历史课堂提问八“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赵培敏;“六导”教学策略[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杨立群 庄玉兴 实习生 沈亦文;分层"教学,,是否触及禁区?[N];解放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麻彦坤;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沈丹丹;儿童“最宜发展区”与“最佳发展序”的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3 蔡红;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动态测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丁咏;高中学生物理认知水平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袁志玲;数学教学中影响高认知水平任务实施的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小良;认知发展与数学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0年
7 胡长宇;关于帮助英语学习潜能生提高成绩的尝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凤忠;中职校新生数学衔接教学的新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叶素英;中学语文课堂预习及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卉;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宏观策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76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7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