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技术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技术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摘要】:国内教育技术学存在着两种研究取向:技术应用主义的研究取向和技术进化主义的研究取向。技术应用主义的研究取向,以技术的教育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由于其孱弱的知识生产能力,最终必然走向消亡;技术进化主义的研究取向,将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技术加以研究,具有强大的知识生产能力,并能够发展出理解教育的独特方式,代表着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技术应用 技术进化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自从教育技术被引入国内以来,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它在美国的命运不同,在中国教育学界的“学科建设”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教育技术学研究者一方面在实践领域中按照“研究领域”的逻辑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还在理论领域试图将教育技术建设成为一个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开城;;社会角色分析与课程开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3 高丹丹;;教育技术学科定位的思考——技术应用与研究为主的学科[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4 杨开城;浅论课程开发理论中的角色分析和知识组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9期
5 张弘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5期
6 丁俊丽,赵国杰,李光泉;对技术本质认识的历史考察与新界定[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杨开城;;一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技术人造物缺陷分析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8期
8 杨开城;;论技术的进化机制与教育技术的进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01期
9 管晓刚;关于技术本质的哲学释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12期
10 陈文化,沈健,胡桂香;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再思考——从美国哲学界围绕技术问题的一场争论谈起[J];哲学研究;2001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巨乃岐,邢润川;广义技术初探——试论技术的四种基本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经锡;陈凡;;中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反思[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纪丽丽;李志杰;姜建波;刘燕;;现代教育技术在畜禽解剖生理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畜牧兽医;2008年11期
4 尹明福;;浅析教育技术中的“技术”[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马宪春,张际平;构建学习技术学科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6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7 李龙;;加强史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二)——“教育技术史”学科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8 汪基德;周可可;;论“媒体中心”与“系统方法”——兼评电化教育应该从“媒体中心”转向“系统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9 张晓英;杨开城;;浅谈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开发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10 高丹丹;张际平;;技术给学习带来什么——从e-Learning到u-Learning[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大洲;关士续;;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俎营营;;技术异化的反思[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5 王静;;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传媒与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应用[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6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的界面移动及模式选择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张德昌;论税收技术理性的缺失与重构[D];东北大学;2005年
3 冯石岗;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中作用的探索[D];天津大学;2004年
4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6 雷雨;公益项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乔翠霞;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工业结构升级[D];山东大学;2007年
9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笑怡;泛在学习中教学质量评价的数据挖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李益;论科技进步与休闲[D];广西大学;2003年
4 赵磊;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整合[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俊;中国技术哲学20年发展统计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6 陈永力;生态危机的人文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金柱;从自组织理论看技术的本质[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丁浩;让技术教育闪耀人文的光辉[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俊萍;中小学学生教育技术素养标准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尤殿龙;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素养标准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东;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2 赵国杰,刘立秋,王亚强;技术进步机制的三阶段分析与整体研究[J];工业工程;2000年01期
3 赵国杰,刘立秋,王亚强;技术的维-色-相结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4 檀润华,张青华,纪纯;TRIZ中技术进化定律、进化路线及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年01期
5 宋秋前;教育行动研究述评[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宋立公;徐磊;;基于PDCA模式的高校课程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7 杨开城;教育技术学——“开发取向”的教育理论探究[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8 刘彩霞;;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2期
9 卢国燕;质的教育研究方法解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10 王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适用的辩证法[J];教育改革;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中客;;十个人的十句话[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2期
2 郑颖立;张际平;;从教育叙事到技术叙事——关于技术叙事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教育技术学[J];语文教学通讯;1987年02期
4 梁云飞;乔瑞兵;汤东初;;关于教育技术学非师范专业教学的创新建议[J];魅力中国;2009年24期
5 周士琳;;教育技术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年07期
6 焦建利;叶力汉;;教育技术的复杂性与复杂的教育技术学——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看教育技术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7 公建伟;;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05期
8 王宏;;从生态位现象看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9 晋一鸣;孔惠洁;;对美国教育技术定义变迁的若干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0年03期
10 杨开城;;教育技术学何以作为一门学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敏;;从技术进化视角看会聚技术的发展[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王健;;空气净化消毒技术应用的一点看法[A];2003年福建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资料集[C];2003年
3 关宗祥;;“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技术应用与推广[A];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4 张国立;;纤维素复合酶半干贮添加剂及其技术应用[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5 张志檀;;国外石油化工信息一体化技术应用进展[A];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工——纪念中国化工学会成立80周年[C];2002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7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8 罗克;;转基因动物的原理技术应用与问题[A];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21世纪畜牧兽医生产和科学技术论坛会文集[C];1999年
9 ;牧草深加工的技术应用[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强;;BMC系列反井钻机技术应用及发展[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溅渣护炉技术应用效益突出[N];世界金属导报;2001年
2 张鹏;韩国的GIS技术应用和测绘协会[N];中国测绘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崔国玺;地源热泵技术沈阳试试“水温”[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记者 贺慧宇;《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报批[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汪洋;地源热泵:开辟沈阳供暖新天地[N];沈阳日报;2007年
6 徐春林;修水以科技助推农业发展[N];九江日报;2007年
7 记者 俞铮;国际纳米材料高层论坛与技术应用研讨会开幕[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本报记者 喻宁;宽带蛋糕 三分天下 技术应用 两大瓶颈[N];经理日报;2004年
9 记者 杨桂丽;市长杜梓与新汶矿业集团总经理王元仁一行座谈[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10 继生;小型垃圾焚烧炉技术应用广泛[N];中国矿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军;技术负效应及其控制整合的探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2 任锦鸾;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创新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李秀峰;共性技术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4 韩青;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张茂元;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D];北京大学;2008年
6 王见;网络化虚拟仪器及其在PDA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肖志怀;水利枢纽闸门维护自动化-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张德昌;论税收技术理性的缺失与重构[D];东北大学;2005年
9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袁志亮;井间声波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应用研究与软件研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春玲;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正国;通信技术进化中的创造和选择[D];东南大学;2004年
3 李绍宏;技术进化的价值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4 赵凡;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技术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董洪;论作为技术哲学范畴的“技术进化”[D];山西大学;2005年
6 刘中领;技术主体的道德责任[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建;客运车辆行驶记录仪和GPS技术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刘鹏;人工智能在军队政治工作领域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袁劭飞;进化论视野中的技术进化机制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刘寅辉;当代建筑的技术表现倾向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89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8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