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定义”的教育——论本质主义教育思维方式的终结
本文关键词:不可“定义”的教育——论本质主义教育思维方式的终结
【摘要】:为教育寻求确定性、永恒性知识体系的本质主义追求,一直是教育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发展无不遵循本质主义的逻辑、立场与方法,呈现出明显的本质主义品质与发展轨迹,造成种种错位诠释现象与发展困境。消解本质主义思维,关键在于对教育的各种规定性品质、逻辑与机制的解构,阐明当代教育的不可"定义性"逻辑与品质。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教育本质 本质主义 二元论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检视与超越”(课题批准号:BHA060036)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哲学家就一直渴望找到超历史的、普遍有效的理论及标准,这样,在西方文化中,就形成了一种以追求永恒不变真理与终极价值为主旋律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为了赋予教育客观性、普遍性的逻辑以及准确无误的标准、毋庸置疑的结论,本质主义者采取化约论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2 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守花;学生主体及其发展探析[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万增奎;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胡志强;论力、能量和熵的概念在基础物理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程从柱,包诗忠;学生参与管理的主体性教育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胡志强;力、能量、熵及其相互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黄京飞,刘次全,王莹;分子进化研究:Ⅱ.5SrRNA序列的分形与分子进化的关系[J];动物学报;1992年03期
9 李彦斌,李涛,张文泉;管理科学面临复杂性科学的挑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刘晓华;论太极范畴的自然哲学意蕴[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玉海;;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金沙能源系统开发的科学发展观初探[A];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3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国平;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5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别传武;信息资源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方可;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D];清华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志光;民办教育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进进;对不确定性的召唤:关于批评阐释状态的分析[D];郑州大学;2000年
3 冯立明;自组织理论对创造教学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宏涛;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D];河南大学;2001年
5 武锁庆;人地协同进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6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7 曹树真;论教育的不确定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余江敏;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小红;“主体教育实验研究”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洁;广西普通高中课程:现状及发展路向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先全;;教育不能承受之轻——对现实世界中教育思想缺失的反思[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闫晶晶;;关于人文视域中教育本质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张永伟;李广道;;杨贤江的教育哲学思想[J];华章;2011年15期
4 张正江;;教育即游戏[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5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初探——从教育本质谈起[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8期
6 王富平;;教育研究成果分类问题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10期
7 张晖;;复杂视野下的教育本质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李瑶瑶;;以Blog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9 梅汝莉;从“择校生”说起──对义务教育本质特征和规范化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1995年11期
10 薛嘉旭;;由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1年Z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赵存生;;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钱民辉;;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及未来走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郭法琦;;古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董宝良;;雷沛鸿的教育本质论及其思想渊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程红艳;;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环境思想的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晓漫;;毛泽东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而作[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9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10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延武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教育就是追求幸福的体验[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时晓玲;建设和谐校园需要行动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许庆豫 博士;让教育研究成为真正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专家眼中的“三生教育”[N];中国教师报;2011年
5 李广;校园欺侮:日本孩子无法逃脱的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教育:本质应该是什么[N];中国社会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朱之鑫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杨雄;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N];人民日报;2010年
8 李茂;教学方法比“小班化”更重要[N];中国教师报;2008年
9 徐继存;教育哲学是没有答案的学问[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张滢邋江苏省南京市东庐中学校长 陈康金 山东省茌平县教研员 靖恒海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 高德胜;怎样才能取到教学改革的真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武云斐;合作 共生 共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胡之骐;公共领域中的师生教育话语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湖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教育科研机制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德yN;论教育本质的三种哲学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小敏;教育境界论[D];湖南大学;2008年
4 张路东;青少年感恩教育问题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5 郁惠;罗炳之教育研究思想论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兵;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志高;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规范性的理论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汤诗华;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转型对教育研究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8年
9 郭祥超;关于我国教育本质研究认识论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光磊;视觉文化教育研究——后现代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92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9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