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不一”看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
本文关键词:从“知行不一”看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
更多相关文章: 学校道德教育 知行不一 学校德育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道德知识 有限性 综合作用 思想理论教育 知行统一
【摘要】:学校德育不应也不能为生活中的知行不一现象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从生活角度来看,知行不一的事实是生活的原貌,是人之常情;从理论上来说,道德之知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教的;在复杂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个体道德行为也存在不确定性。
【作者单位】: 济宁学院社科部;
【关键词】: 学校道德教育 知行不一 学校德育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道德知识 有限性 综合作用 思想理论教育 知行统一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思想理论教育200?24德育实效性低被许多人认为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这是人们以“神话”的眼光看待德育现实的结果。t1]毫无疑问,,教育不是万能的,同样,德育也不是万能的。因此,有必要客观地评价学校德育,认识到其有所为,有所不能为。本文从被普遍关注的道德生活中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檀传宝;德性只能由内而外地生成——试论“新性善论”及其依据,兼答孙喜亭教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任者春;道德动力的公正诉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佟雪峰;论德育的能力限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07期
4 冯建军;;道德岂能在虚拟中成长[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龚文娟;教育期望、教育行为与独生子女成长——对重庆市沙坪坝区独生子女家长的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谢洪恩;论公正及其实现[J];道德与文明;1999年06期
5 刘锡钧;论“耻”[J];道德与文明;2001年04期
6 樊浩;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资源难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鸣;曾经有过的高教大跃进[J];读书;2004年03期
8 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高教探索;2002年04期
9 A.威尔森;美国道德教育危机的教训[J];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10 黄育馥;国外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全胜;;学校道德教育的知识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1期
2 鲁芳,张怀承;论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年01期
3 胡迎建;论学校道德教育的缺陷与对策[J];中等医学教育;1999年S1期
4 ;国外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摘要[J];校长阅刊;2004年07期
5 李三福,谢政才;理解的道德性及其学校道德教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1期
6 徐红芬;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浅探[J];教育探索;2001年06期
7 邓小燕;论生活中的道德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8 ;把校园建成学校道德教育的基地[J];辅导员;2004年06期
9 易穗玲;关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年06期
10 苏振芳;21世纪全球学校道德教育的走向与跨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建;;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3 王志忠;;例谈学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4 叶四临;;对人的临老关怀的价值估量及其有限性[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周莹莹;;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蔡松根;;子女不教谁之过[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陈小容;;道德表象训练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璐;;浅析水权市场交易的有限性[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9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赵东耀;王大文;;论健康需求的无限性和医学责任的有限性[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航;“虚”在哪里,“实”在何处?[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何祥林;由陶宏开现象看学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学校道德教育之我见[N];甘肃日报;2003年
4 郑豪杰;“生活世界”用“生命”开启[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李太平 杨鲜兰;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2年
6 北师大;北师大“学校德育推进发展计划”项目启动[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记者 王文博 实习生 周丽波;伽师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建设[N];喀什日报(汉);2009年
8 夏婧邋鸣琦;全国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在陕师大召开[N];陕西日报;2008年
9 蒋国华;学校德育教材创新之道[N];科学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荼縻;在“冲击”中谋求“突围”[N];遵义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2 蔡剑锋;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D];复旦大学;2006年
3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鹏威;道德与经济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王东海;自我、自由与和谐[D];复旦大学;2006年
6 王长乐;自主性德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
7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江足宁;弘扬真善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如俊;论杜威的自然主义伦理学[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亚芳;英国的学校德育[D];浙江大学;2002年
2 徐宇清;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历史沿革初探[D];浙江大学;2002年
3 靳江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树华;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邱枫蓝;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斌;学校德育的个体化取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艳;从习俗的角度审视学校道德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江土;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对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许子渝;道德情感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98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9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