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博联社摄影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9 06:15

  本文关键词:博联社摄影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博客 虚拟社群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性软件 中心性 研究方法 人际关系 社群图 摄影 群体结构


【摘要】:博客是一种具有超级链接功能的网络日记,现在已经发展为个人进行思想表达、知识过滤、知识积累以及深度沟通交流的虚拟社群,它彰显着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典型特征。本文以博联社摄影社群为案例,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个体中心研究方法和相关软件,从虚拟社群社会网络的形式化表达、博客的点度与虚拟社群的密度、距离、中心性分析、多维量表(MDS)分析五个视角对博联社的摄影虚拟社群的超链接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虚拟社群的群体结构以及博客交流模式,总结了虚拟社群的群体结构特征。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博客 虚拟社群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性软件 中心性 研究方法 人际关系 社群图 摄影 群体结构
【基金】: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学习科学与技术支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a/2006/01/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前言博客(Blog)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1]博客以其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操作简单、便于管理等特点在短短十数年内迅速发展。据2007年12月26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斌斌,郭皓政;网络时代:媒介及传播类型的统合与嬗变[J];东方论坛;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甘丹;博客世界交流模式的社会网络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勇;王陆;;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2 黎加厚;赵怡;王珏;;网络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以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3 胡勇;王陆;;在线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4 胡勇;王陆;;网络协作学习中的社会网络分析个案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5 张俊;;大学周边知识型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6 王莉,杨印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05期

7 李树茁;杨绪松;靳小怡;费尔德曼;杜海峰;;中国乡城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复杂性特征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05期

8 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的整体结构研究块模型及其应用[J];社会;2006年03期

9 刘林平;;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反思和测量途径——兼评边燕杰、丘海雄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10 孙梅;;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吴结兵;基于企业网络结构与动态能力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徐占忱;区域企业集群耦合互动创新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尹海洁;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支持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6 张淑娟;吴景濂与民国政治:1916~1923[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子彪;创新极及多创新极共生演化模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陈建国;经济组织变迁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魏水英;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危机管理[D];上海大学;2007年

10 高红艳;社会网络与“新生存空间”的生成[D];上海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梅;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用户协作平台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邵奎燕;社会资本视域下校长对学校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萍;艾滋病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4 顾慧君;基于社会网络演化分析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甘丹;博客世界交流模式的社会网络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6 张岩;中小企业网络:结构、资源与绩效[D];汕头大学;2007年

7 侯德娟;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特征与人际公民行为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7年

8 奉海春;村庄公共设施治理中的政府角色[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建丽;学校对城市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建新;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伦理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斌斌,郭皓政;网络时代:媒介及传播类型的统合与嬗变[J];东方论坛;2004年03期

2 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01年02期

3 周海英;“博客”的传播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4 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08期

5 方兴东;张笑容;;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J];现代传播;2006年03期

6 郭立亚,朱瑜;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运动队结构和人际特征分析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先翼;热销产品的秘诀──设计巧思[J];世界科学;1994年04期

2 唐燕儿,李坚;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之困境与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3 戚攻;从社会学理论域考察网络社会群体[J];探索;2001年02期

4 时殷弘;权势的变迁——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权势效应[J];学术界;2001年05期

5 王群;虚拟与现实的跃迁——对网络俱乐部的社会学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陈晓强;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群形式[J];社会;2002年09期

7 蓝兴;上乘蔬菜——博白蕹菜[J];生物学教学;2002年01期

8 王正祥;文化霸权在互联网中消失了吗[J];滁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9 林焱;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J];东南学术;2002年03期

10 小光;黑客闪客之后,博客崛起[J];管理与财富;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振邦;;网络时代:文本写作理论的多元裂变[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2 雷建敏;;无线博客与体验经济[A];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C];2004年

3 张圣超;;博客应用于现代教育的探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现实社会——博客文化初探[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雷建敏;;无线博客与体验经济[A];2004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卢文p,

本文编号:699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99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