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关键词: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积极心理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品质 心理问题 素质教育 问题学生 消极人格 心理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有关人性的消极隐喻及其对消极心理研究的过度偏爱,强调人性的积极性,主张心理学重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应把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以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教育思路和技术手段上的创新。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品质 心理问题 素质教育 问题学生 消极人格 心理教育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模式,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在美国,Seligman教授和同事们已经开始为积极心理学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2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5 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6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7 王希永;;对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03期
8 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若文;朱希良;;新闻情感信息传播主体的情感水平——新闻情感信息传播探讨之五[J];今传媒;2008年01期
2 蔡丹阳;;京郊农民对建设新农村态度的调研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刘海珍;丁凤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和谐校园的构建[J];才智;2008年22期
4 葛鲁嘉;;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生活的质量与提升[J];长白学刊;2007年06期
5 田守花;;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6 刘学华;;积极心理学与赏识教育的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周东滨;;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心理教育必须重视的课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刘英红;;积极心理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研究[J];成功(教育);2008年09期
9 孙嘉卿;李卓;;习得性无助:理论与应用[J];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宋爱芬;董珊珊;;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认[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艳丽;林乃磊;张小明;杨绍清;;初中生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X;张昌娟;;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求“趣”[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严敏沁;吴慧;焦文燕;;普通话水平测试强化培训班学员的心理研究及其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晶;;女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研究——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刘霞;薛艺;;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科;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西南大学;2009年
2 方明军;大学教师隐性激励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田喜洲;心理资本及其对接待业员工工作态度与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传金;教师职业幸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娄伶俐;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张勇;西方心理学人文取向的生成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卢国华;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秋霞;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绪智力、认知智力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朴莲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延边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元模式的构建[D];延边大学;2009年
3 刘琴;基于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学校快乐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朱克卿;自主合作体育学习模式对大学生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及运动学习绩效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9年
5 帅荣梅;生命周期视野下的教师职业青春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09年
6 尹静;军校本科学员主观幸福感及其培养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刘颖丽;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职业幸福感与资源的交叉滞后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8 罗艳红;大学生积极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9年
9 贺喜秀;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探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黄海蓉;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闻素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张淑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华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邬开荷,郭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刍议[J];党史文苑;2005年08期
5 李瑞;;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初探[J];大学时代;2006年03期
6 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葛宝岳,宋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吴姚东;生活质量:当代发展观的新内涵——当代国外生活质量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9 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5期
10 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玉;论心理学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程迪;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审视校本课程建构理念与策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李茂;;威灵顿公学为学生开幸福课[J];基础教育;2006年06期
6 李茂;;英国私立名校为学生开幸福课[J];教书育人;2006年22期
7 贺香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江西教育;2005年21期
8 王艳梅;汪海龙;刘颖红;;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张澜;王洪飞;;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J];理论观察;2006年04期
10 张晓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J];中外企业家;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俊;;积极心理学的现实意义[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澜;;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晨;谈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夏子章;在官兵心灵中播撒阳光[N];解放军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安平;金钱只能买6个月的幸福[N];健康时报;2005年
4 刘翔平;积极基因让你快乐[N];北京日报;2005年
5 黄爱群;快乐源泉在哪里[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林子;金钱和快乐如何换算[N];中国商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朱广菁;科普动漫标注科学与艺术结合新拐点[N];大众科技报;2009年
8 麦肯锡公司 Joanna Barsh Susie Cranston Rebecca A. Craske;积极心态的自我修炼[N];中国经营报;2008年
9 程桂英;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关键[N];发展导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黄文;大学生在心理碰撞中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崔丽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特性与预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郑思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05年
4 李岚;成都市钟点女工幸福感结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梁静;社会比较与控制源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6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耿晓伟;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王玲;高中生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变云;积极心理教育:中学心理教育的重心[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汪淼;论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与调适[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6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75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