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体解释——评《教育解释学》
本文关键词:教育的本体解释——评《教育解释学》
更多相关文章: 解释学 教育行动 本体解释 伽达默尔 语言意味 本体论 海德格尔 反思性实践 教育意义 教育实践
【摘要】:
【关键词】: 解释学 教育行动 本体解释 伽达默尔 语言意味 本体论 海德格尔 反思性实践 教育意义 教育实践
【分类号】:G40-02
【正文快照】: 一直以为,写一本教育解释学方面的书是一件比较冒险的事,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学思想已经成了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背景,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的:“现今人们将解释学作为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真正的‘共通语’来谈论。”而另一方面,系统地研究解释学思想之教育学意蕴的著作却又如此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野家启一 ,何培忠;试论“科学的解释学”——科学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08期
2 张汝伦;理解:历史性和语言性——哲学释义学简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3 张先翱;;敏感·深化·创新[J];江苏教育;1984年15期
4 И.贝奇科 ,力一;评《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的道路》[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4期
5 陶建山;;非负数与函数的最值[J];中等数学;1985年02期
6 张先翱;;敏感发现法——四谈创造性活动的方法[J];师范教育;1985年12期
7 王晓朝;解释学——当代西方哲学的新潮流[J];浙江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8 王晓朝;反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德里达消解哲学简介[J];浙江社会科学;1986年03期
9 Г.鲁札文 ,亦舟;理解问题和解释学[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11期
10 熙君;关于“教育社会学”[J];甘肃社会科学;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峰;;近代〈墨辩〉的“复兴”研究[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2 李玉梅;;闻一多《诗经》研究与诠释学[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王中江;;“原意”、“先见”及其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4 张耀南;;简评对于老庄的黑格尔解释与海德格尔解释——纪念汤一介先生七十五周年诞辰暨执教五十周年[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5 黄应全;;略论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方法论性质[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6 褚斌杰;;《中国楚辞学》发刊词[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7 王路;;逻辑与形而上学[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谢嘉幸;;音乐鉴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讲座提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俊;;保罗-利科对解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超越[A];“法国哲学的现在与未来”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卿文光;;语言·思维与精神——依黑格尔精神概念看文化相对主义的批判[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再林 作者单位:西安市西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哲学系;现代解释学对教育理论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北京市崇文区教师资源中心 侯令;阐释学与美术欣赏课[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陈金钊(作者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理想与现实之间(下)[N];法制日报;2000年
4 徐向明 薛小平;扬大推出“订单式”社会实践活动[N];新华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卢锋;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N];科学时报;2001年
6 记者 徐运平;学习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N];人民日报;2001年
7 邢贲思;对“解释学”的解释[N];学习时报;2001年
8 景海峰;中国诠释学的几种思路[N];光明日报;2002年
9 汤一介;解释学与中国[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旷;《基于项目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研究方法》[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朱庆育;意思表示解释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赵乐静;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4 张今杰;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廖诗忠;探归民族“新生”的活源——论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8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陈仁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岗;解释与解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谢登斌;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宋志润;理解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洪敬涛;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钟谟智;试论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9 胡友峰;康德美学方法论的当代解释[D];安徽大学;2003年
10 龙佳红;论译者风格的显形[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70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770938.html